阿呆耶1月前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千年明月照今夜,照出多少人未说的思!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时苏轼身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前小序清晰交代了创作情境:“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于与王安石等变法派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放,辗转各地任职。他原本希望调至离弟弟子由(苏辙)较近之处,得以兄弟相聚,然而自熙宁七年赴任密州以来,此愿始终未遂。至此中秋,词人面对皓月,思及与苏辙已七年未见,酒酣兴涌,挥笔成词。 苏轼一生以儒家济世思想为根基,重视实务,但他自幼“龆龀好道”,至中年又常涉佛老,内心始终交织着儒、释、道三家的深刻纠葛。尤其在仕途挫折、处境艰难之时,老庄思想往往成为他超脱现实困厄、消解进退矛盾的精神依托。熙宁四年通判杭州,实为远离京城政治风波;熙宁七年调任密州,虽属自愿,却仍未摆脱被边缘化的处境。尽管此时他“面貌加丰”,行事旷达,却难掩内心深处蕴积的忧愤。 这首中秋词,可视为其宦途坎坷与心境矛盾的升华之作。“大醉”遣怀是核心,“兼怀子由”则是情感延伸。对于始终秉持“尊主泽民”政治理想的苏轼来说,兄弟之别固然深切,但较之于家国边患与朝政之忧,仍属个人情感的层面。这一点,在题序中已隐含微旨。 【典故及注解】 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2、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3、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4、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5、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6、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清影,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8、“转朱阁”三句: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词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qǐ)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9、“不应有恨”二句:(月亮)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0、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中华文化 #国风古韵 #国学文化 #古风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共赏古诗词里的“月” 一轮明月照千年,今夜我们共赏诗词里的月光故事 #原创视频 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它已经静静悬挂了千万年。李白酒醉时望过它,苏轼思念亲人时吟诵过它,而今晚,它同样温柔地照在你我的肩头。这轮明月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老朋友,陪着每一代人聊天、说心事。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诗词这本"月光日记",看看古人是如何和月亮"对谈"的。 **月亮会想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候摇头晃脑背过的诗句,原来是李白出差住旅馆时写的。他望着地上白灿灿的月光,恍惚间以为下了霜,突然特别想念家乡的床铺——原来唐朝的"打工人"也会失眠想家啊!原来千百年来,异乡的月光总容易让人鼻子一酸。 **月亮会传话** 苏轼在中秋节因为太想弟弟,干脆把月亮当成了"跨省电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都能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但看的可是同一个月亮呢!)如今我们过节时发一句"今晚月亮好圆",不正是同样的心意吗? **月亮会站岗** 王昌龄写"秦时明月汉时关",说边关的月亮亮得像探照灯,照着守夜的士兵。如今边防战士的钢枪上,落的还是那缕清冷的月光。时间变了,但月亮为守护者照明的任务从未改变。 **月亮会跳舞** 张若虚看见长江里的月光随着波浪蹦蹦跳跳,写下"滟滟随波千万里"。现在去西湖边、外滩旁,水面上的月光碎银般闪烁,不正是古人见过的同一支"月光圆舞曲"吗? **月亮会画画** 王维在竹林里弹琴时,月光像最懂他的摄影师,"咔嚓"一声把竹影定格在地上——"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如今我们举起手机就能拍下树影婆娑,但古人只用20个字,就画出了永不褪色的月光水墨画。 **你看,古人没有手机,但他们把心事都藏进了月光里。** 而今晚我们抬头时,那轮月亮正带着李白的好奇、苏轼的祝福、王昌龄的坚毅,轻轻落在你我的窗台。下次看月亮时,不妨试试: - 👀 找找传说中的"玉兔"到底蹲在哪个角落 - 💭 猜猜此刻地球的另一端,是否也有人正望着月亮发呆 - 📖 背一句"小时不识月"或"海上生明月",立刻解锁"小诗人"成就! 这轮月亮啊,就像宇宙中最浪漫的朋友圈—— ✨ 晒过李白的乡愁,苏轼的思念,也晒着你今晚的悄悄话。 它本身不会发光,却永远温柔地,把所有人的故事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