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小湖2周前
一座人去楼空的老牌小学 一座老牌小学,如今人去楼空。校园杂草丛生,零乱不堪。看起来令人心酸,曾经的辉煌不再,曾经的书声不闻。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这里启蒙上小学一年级。开启人生的求学之路,其中有多位老师我至今还记忆深刻。启蒙老师刘金英,也是我的堂姐,是一位和蔼可亲十分有耐心爱心的老师,那时候没有幼儿园,一年级就要承担这个阶段的任务。金英老师不仅要教我们识字写字,还要帮我们擦鼻涕、穿整齐衣服,甚至拉了屎还要帮擦屁股。现在想想,她不仅仅是老师,还在代替爹妈的工作母亲。三年级的时候,刘梅生老师教我们语文,我们管他叫二老师。他是我妈妈娘家堂姪女的儿子,按理他应该叫我表叔,但我妈妈告诉我,要叫他哥,因为他年龄比我大。记得他曾送给我一本没有封面的新华字典,那个时候这可是十分金贵的稀罕物。这部字典陪伴我走过整个中小学生活。四年级是相小曙老师教我语文,她是一个上海知青,漂亮极了,说话温柔可亲,记得当时我写了一篇小作文,她夸我有文学天赋,还在班上作范文念。五年级的时候,先是易子林老师教语文,不到一个月,也不知什么原因,换成校长彭仕民老师教语文。记得彭老师教的第一课是讲《淡菜礁上的战斗》,课文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可是彭老师那绘声绘色的范读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当时农村小学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的老师不多,除了下放的知青,其他教师基本上是用半土半洋的话上课。而彭老师当时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至少我当时是这样认为的。记得当时彭老师还带着他的五、六岁的儿子在学校,我们叫他“小生几”他很喜欢跟我们一起玩耍。 小学毕业时,学校还发了一本笔记本给我们作纪念。笔记本上还题了“毕业留念”四个字,落款是雅立小学,时间是一九七四年七月。还在上面盖了一个“雅立小学”的鲜红印章。题字是当时的友义老师,可惜我现在忘记他姓什么了。这本笔记本我一直珍臧在老家的厨柜里,直到二0二三年老家房子不幸烧毁而没了。 雅立小学,留下了我童年的足迹,也留下了我无数的欢乐和记忆。可惜,由于生源和地方优化教育资源,二0二四年雅立小学停摆,终止了它的历史使命。雅立小学只能留在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一代代人的记忆中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怀旧情怀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7
得得儿6月前
这是位于犍为县黄旗坝的玉津中心小学老校区,它始建于1911年,于2013年搬迁,至今学校已荒废12年。随着拆迁浪潮袭来,这所承载着无数黄旗坝人童年回忆的小学即将被拆除,成为历史。 如今再次踏入这熟悉又陌生的学校,入目皆是破败与荒芜。曾经觉得硕大的学校,现在看起来竟如此狭小;曾经庄严肃穆的主席台,如今只剩一堆荒草;曾经热闹非凡的操场,如今只剩两排榕树肆意生长,似乎要将整个校园吞噬;往昔充满欢声笑语和朗朗书声的教室,如今千疮百孔,吊顶坠落,桌椅残破塌陷,地上堆积着厚厚的灰尘,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可是墙上的标语、黑板上的字迹却还如此清晰,那些用粉笔写下的公式、课文,还有激励人心的话语 ,就像时间的烙印,依旧顽强地附着在上面。此刻,同学的稚嫩脸庞、老师严厉的批评与耐心的教导,那些课堂上偷偷传的纸条、课后一起跳皮筋、打弹珠的场景,却仿佛在昨天,却又遥不可及。 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就像被定格在了过去,再也回不来。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藏着我们最纯真的记忆。如今它即将拆迁,就像是要把那段童年岁月彻底从这片土地上抹去。但我知道,无论它变成什么样子,那些温暖而美好的回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 #犍为县玉津中心小学#犍为黄旗坝#童年回忆 #犍为县玉津中心小学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8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