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0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9
为什么我总是完成不了自己列的计划?通过阅读《原子习惯》这本书,我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我的时间使用非常混乱。按照《原子习惯》里的建议,我尝试列出每天做的所有事情,结果发现大量无意识的行为在控制着我。比如无聊的时候,我会刷视频或者打游戏。这些行为在当下我甚至没有意识到,其实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排解无聊。第二,我的效率很低。我经常坐在电脑桌前,试图专注学习、阅读或做内容,但注意力总是很难集中。我发现原因在于,这个场地已经被我用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用电脑看电视、打游戏等,它并不是一个专门用来学习的空间,所以我很难自律。而且在电脑旁边学习时,我经常会登录微信,或者在收到新消息时不由自主地去查看。另外,在AI编程等待的间隙,我还会刷油管和小红书,几乎停不下来。第三,我每天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不够明确,没有具体到需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怎么做,以及这件事对我长远的意义是什么。比如之前计划要阅读,但往往只是突然想起来,利用零碎时间读几分钟,也没有什么实际产出。过几天我就会忘记,甚至忘了自己到底在逃避什么。同样是在《原子习惯》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时间分配。每天要养成哪些习惯?这些习惯需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去做?可以把想要培养的新习惯,附加在已有的习惯上,这样更容易坚持。第二,要为自己构建专属的场域。尽量在特定的位置做特定的事情,不要混用。比如,床只用来睡觉,不要在床上刷抖音。也可以通过一些小仪式来增强专注感,比如学习前倒一杯热茶,或者打开专注类的APP,帮助自己进入状态。第三,要把任务明确下来,包括时间、地点、要做什么、产出是什么,以及这件事对自己的意义。每天早上确认当天的任务,并且读出来,进一步加深印象。最后,借用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一句话:“除非你让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否则它将支配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 #知识分享 #个人成长 #习惯养成 #认知觉醒 #自我提升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4
拾哲记1周前
情绪是什么?我陷入情绪的时间比陷入思维的时间多。这里所说的“思维”,不仅指思考,还包括情绪及所有无意识心理(如情绪反应模式)。 情绪产生于思维和身体的相遇处,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也可说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映。比如,攻击性、敌对性想法会聚集愤怒的能量,让身体进入“战斗准备”;感到身心受威胁的想法会促使身体收缩,这便是恐惧的身体反映。研究表明,强烈情感会引发身体生理变化,这些变化正是情绪的身体或物质层面体现。 通常你无法察觉所有思维模式,唯有通过观察情感,才能对它们保持意识。若感受不到情绪、切断与情绪的联系,最终会在纯生理层面体验到它们,比如以生理问题或疾病的形式出现,近年来已有不少相关文章,此处不再细说。 你被思维、喜好、判断及分析控制得越多(即观察者意识越少),情绪能量负荷就越强,无论你是否察觉。而且,强烈的无意识情感模式可能显化为外部事件,比如内心藏有愤怒却未察觉、未表达的人,更容易被其他愤怒之人莫名攻击——因为他们散发的愤怒波动,会无意识触发他人内心潜伏的愤怒。 若难以感受情绪,可先试着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从里至外感受身体,这会帮你感知情绪,后续会对此展开详细讨论。 有人会疑问:情绪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映,可有时二者会有分歧,比如思维说“不”时情绪说“好”,反之亦然。其实,若想真正了解思维,身体总会给出真实反映,你只需在体内观察、感受即可。若二者分歧明显,思维永远是说谎的一方,情绪则始终真实——这种真实并非指“你是谁”的终极真理,而是你当下思维状态的相对真实。 表面思维与无意识精神活动的冲突很常见,你或许暂时无法将无意识思维转化为觉知、无法感受它,但它总会以情绪的形式在身体上反映,帮你察觉。用这种方式观察情绪,与“倾听、观察思维”异曲同工,唯一区别是:思维存在于大脑,情感却有强烈生理成分,所以你能在体内感受到它。 此时,你只需允许情绪存在,而非被它控制——你不再是情绪本身,而是观察者。这样做,所有无意识的东西都会被意识之光照亮。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