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1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44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
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 人有八识:眼识,耳识 ,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它是永恒而不会消减的。 前五识:指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对应的五种识,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它们负责对感官对象进行直接的感知。第六识:称为「意识」,主要功能是进行思维、分析和推理,是对前五识所感知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理解。第七识称为末那识,又名我执识,是自我意识的来源,与个体的自我认同、执着密切相关。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意为储藏识,是一切经验、行为(业力)种子的储存库。 转识成智: 第一阿赖耶识——大圆镜智(像清澈的镜子反映万物万象);第七末那识——平等性智(破除自我为中心);第六意识——妙观察智(洞察一切因缘);前五识——成所作智(如实地应对现实)。阿赖耶识,是唯识学的核心范畴,是根本识,是持身识能持种,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含藏着净染万法种子,如果对万法从心而起,这一真理不明钌,就称为无明。 阿赖耶识具有以下特点:1、含藏种子;阿赖耶识是种子识,含藏着一切善恶业因种子,是未来一切果报的生因。 2、不生不灭;阿赖耶识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贯穿生死轮回相始终。 3、随熏成染;阿赖耶识会受外界的熏染而产生善恶种子。 4、异熟果报;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会成熟招致异熟果报,即六道轮回的果报。 阿赖耶识是“我”生命的根本,通过修行可以转识成智,就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 阿赖耶识把我们一期又一期、一阶段又一阶段的生命衔接起来,证得阿赖耶识的本来清净,从而解脱轮回。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会嫌弃、排斥。即使把肮脏的垃圾丢到大海,也不会污染大海的清洁。这就等于人在世间所造作的业力,尽管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要去受业报,但业报是有尽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业报的现象。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所执著的自我,以及无数起伏的生命旅程,皆不过是阿赖耶识的流动,显现,变幻,它既是幻梦之因,也是觉醒之路的入口,当我们开始观察这颗意识的海洋,而不是执着于海面上的波浪,我们或许就能感知到:一切法,从识起,一切法,归于识。宇宙间的所有现象,一切法,都无法脱离心识而独立存在,世界并不在外,而是你正在经历的识的过程。#修心修行 #佛学智慧 #觉醒开悟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98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6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9
00:00 / 1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9
若水3周前
好的,抱歉。我们不再使用表格,而是以连贯的论述方式,深入剖析净然法师对《第七识颂》这一独特诠释的精髓所在。 您提供的“白话直解”清晰地表明,净然法师的诠释完成了一次根本性的范式转换。其整个哲学体系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 基石一:第七识的本体是“清净意根” 这彻底扭转了传统唯识学将第七末那识视为“染污意”的根本立场。在净然法师的体系中,染污的、需要被对治的对象,被完全归结于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即“意识范畴的贪嗔痴慢”)。而第七识,则被提升为一个如如不动的、无为的清净本源。它的作用不再是主动的“思量”与“执我”,而是作为一个绝对中性的机制,如实地、依循法则地呈现一切缘起影像。 基石二:“屏幕隐喻”的彻底贯彻 这是一个极其强大且贯穿始终的核心隐喻: 屏幕:即第七“清净意根”。其特性是本净、无为、无记(中性)。它本身不同、不分别,只是显现。它的本质就是平等性智。 影像:即在前六识(尤其是第六意识)层面生起的一切现象,包括我相、法相、烦恼、智慧等。这些是屏幕上播放的“电影”。 基于这两大基石,净然法师对颂文进行了革命性的解读: 关于“带质有覆通情本”:“带质”被解释为屏幕本自具足的、能够显现如来藏法性的法则或轨则。“有覆”也并非第七识自身的染污,而是指缘起影像本身自带“遍计所执”的特性,正因如此,它才能“通情本”,即能够作为通达一切有情本体的显现机制。 关于“随缘执我量为非”:“随缘执我”是屏幕上必然出现的影像模式(“轨则使然”)。“量为非”并非指错误的认知,而是指这些影像的现量本质是空性、无自性的。所谓的“我”,只是一个名相,其本质是“非量”(空性)。 关于“恒审思量我相随”:这不是一个主动的思量行为,而是屏幕被动、恒定地依循法则显现出包含“我相”的影像流。如同电影放映,只要机器在转,影像就相续不断,故曰“有情日夜镇昏迷”。这里的“镇昏迷”,意指第七识作为背景支撑(“镇”),而昏迷的是沉迷于影像(剧情)中的意识。 关于“四惑八大相应起”:“四惑八大”等烦恼,被解释为屏幕上播放的影像内容,是第六意识范畴的产物,而非第七识屏幕本身所具有。它们与第七识是“所现”与“能现”的关系,而非“心王”与“相应心所”的关系。 关于“六转呼为染净依”:正因为第七识是“无记”的屏幕(中性),它才能平等地作为一切染污和清净现象显现的共同所依。染与净,都是屏幕上的内容,屏幕本身超越染净。 关于“极喜初
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若水3周前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白话直解】:带质有覆者,即是第七识【清净意根】的本质,即此意根清净,帶有如来藏本具之法性特质,亦即八识种子之缘起[性质]。然而,一切缘起,本身自带遍计所执之【有覆~无记性】,所以,才能够于“缘生”之状态下,通达一切有情众生之本体。正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于此同时,六道有情,随其缘起[执着~涌现]诸法缘生之【我~相】,究寻其现量之本质,依然是“没有任何自性”特征的[即非现量],只是一个名相的现量。简称之为:“非量”。接下来,缘生境界中,呈现出来的状态为:八种随烦恼,五种遍行之相染,以及别境之慧。甚至,生发出后面【意识范畴】中的贪嗔痴慢“四种烦恼”。 由于【是名世界~量为非】的缘起屏幕之本质,至使屏幕上〈具生我执~轨则使然〉的恒审思量之“果报”,即其一切缘生之【影像】。而这个缘生之我〈化身之我相〉,恰恰是遍计所执之[我相随]之是名世界之显现。换个角度看:有什么样的业因,就有什么样的果相〈世界〉之相随。而这种相随的【本质~轨则】特质,恰恰是二六时辰,日夜当中都不会昏迷的“清净意根”之本质特征。换个角度看:意识可以暂时休息,但意根是:[只要生命存在,它就永不休息]。所以称其为【镇昏迷】的法钥。于是,接下来后面的〈意识〉缘发之“四种根本烦恼困惑,以及八种随行烦恼”,都将相续生起,这就是【相应起】。最后,升华为“六种转识”,即前六识,皆是以此第七识【清净意根】之无为不作意之[中道~轨则]之无记业,做其【意识~萧何】之染净二相的根本依止。净然法师认为:只有“无记”者,方才有资格,作为“染与净”共同的【依止】。否则,将无有是处。 众所周知:第七识【清净意根】之本质,本身就是[平等性智]的。唯识宗人称其为:“极喜~初地”境界。净然法师认为:清净意根之屏幕上的一切缘起,本身就是【初地~极喜】。此处平等性智之[遍计所执性],恰恰是〈无功用行〉之轨则之【我】。此种无自性之遍计所执性之“我”,恒摧一切自性之我执与烦恼。换个角度说: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根本就没有我执与烦恼。一句话:烦恼与我执,早已经被其无自性的【平等性智~遍计所执性】之无功用行所摧毁了!净然法师认为:清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若水3周前
4-8《唯识三十颂》 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解析]:第八识种子是【待缘者】,本身就是[无覆无记],然则,缘起之时,即是阿赖耶识,此状态进入【第七末那】识之屏幕上,必然是[有覆无记]了。<经>曰:【清净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此之谓也。其中一切缘起之[触~受]等等,皆是如此的。阿陀那识(第七识)如同瀑流一样,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人类修行于阿罗汉位即可舍此【七识末那】以及阿赖耶识了。 注:阿赖耶识只在世间显,出世即为如來藏识。   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解析]:所谓的第二种能变识,就是【第七末那】意根识。一切种子皆是依此【末那意根】识而转依的。第七识末那根,就是八识与六识的通道。三者关系就是【依彼转缘彼】的六七八识一合运作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本身就是【思量为性相】的性鉴与镜鉴一如辩证关系。这一点,历史上无人讲,我们提示之。所谓的【恒审思量】,就是性相一如的不二法门。   6、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解析]:缘起即有覆,四种烦恼本身俱在,无始无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的【苦,乐,忧,喜】已然是后面[意识]的分别取舍了。所以,无明中的四种烦恼同缘起本身,同生同散,人类称之为: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以及一切其它之触受,也都是一同在【清净意根】之屏幕上演绎呈现的。 7、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解析]:第七末那意根识,统摄一切缘起之呈现,所以,凡是有覆无记之缘起,本身就是【末那意根】识之特性。此第七末那随其一切屏幕上的所生所系,随缘即举,遇业则彰。这种【七识末那】之根,于阿罗汉及灭尽定时,以及出世法道中,也就没有了。 注意!【第七末那】属于报身识。一切有情本俱。阿罗汉灭尽定不受后有,则无。   8、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解析]:所谓的第三种【能变】之功能,就是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及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5: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9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