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0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7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是俄罗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批判、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对俄罗斯乃至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列宾1844年8月5日出生于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一个军人家庭。列宾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63年,他进入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师从著名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等。1873年,列宾获得美术学院的金奖,前往意大利和法国学习。在欧洲期间,他广泛接触了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绘画思潮,但始终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1876年,他回到俄罗斯后,积极参与了“巡回展览画派”的活动,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宾居住在芬兰。尽管他身处异国,但仍然关注着祖国的发展。1930年9月29日,列宾在芬兰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列宾的绘画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真实地再现生活场景和社会人物。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批判性,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列宾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绘画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俄罗斯绘画艺术的推动和发展。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为俄罗斯绘画注入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使俄罗斯绘画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列宾是俄罗斯绘画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列宾 #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 #巡回展览画派 #油画 #世界名画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今日名画赏析 这幅画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朱利安·迪普雷(Jules Dupré)的作品,展现了一幅典型的田园风光,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主题与内容 画面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收割场景。前景中,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性位于画面偏下的位置,她似乎正在田间劳作或行走,给画面增添了生动的细节和生活气息。远处可以看到一些农民在田间忙碌,还有成捆的干草和农用马车,进一步强调了农业劳动的主题。 色彩运用 整体色调以金黄色和棕色为主,展现出秋季田野的丰收景象和温暖氛围。天空则是柔和的浅蓝色和白色相融合,与地面的暖色调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色彩的过渡自然,给人以真实且舒适的视觉体验。 构图方式 采用了典型的水平构图,地平线将画面大致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方是广阔的天空,下方是广袤的田野。画面中的元素分布均匀,从近处的女性到远处的树木、草垛和人物,形成了一种由近及远的纵深感,引导观众的视线在画面中缓缓移动,感受乡村的辽阔与宁静。 笔触与质感 画家运用了较为松散、自由的笔触来表现田野的质感和光影变化。草地的笔触显得蓬松而富有动感,能够让人感受到风吹过田野的轻柔。干草堆和树木的描绘则相对厚重,突出了它们的质感和立体感。 情感与氛围 这幅画传达出一种宁静、安详的田园生活氛围,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以及农民辛勤劳作的日常景象。虽然没有激烈的动态或强烈的情感表达,但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和谐的色调,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平和与满足。 这幅画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致描绘、和谐的色彩搭配以及独特的构图,展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魅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19世纪法国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伊万 克拉姆斯柯依 伊万·克拉姆斯柯依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核心人物,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与精神领袖。他的艺术生涯与俄国社会变革紧密相连,其作品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和社会关怀著称。1837年克拉姆斯柯依生于伏龙涅什省贫寒市民家庭,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但不满学院保守的古典主义教育,尤其反对脱离现实的宗教神话题材。1863年,因学院拒绝学生自由命题创作的请求,他带领13名同学集体退学,这一行动成为俄国艺术民主化的标志,直接催生了“圣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与莫斯科画家合作创立“巡回艺术展览协会”,主张打破贵族对艺术的垄断,将作品巡回展至外省,让大众接触现实主义艺术。1871年首届展览大获成功,克拉姆斯柯依的《无名女郎》引发轰动。克拉姆斯柯依的作品融合了批判现实主义与诗性美学,他的主要作品有,《无名女郎》《荒野中的基督》《月夜》《护林人》《无法慰藉的悲痛》等。1887年,在为医生拉乌赫普斯画像时猝逝,终年未满50岁。培养出列宾、雅罗申科等大师,推动俄国现实主义发展。巡回画派在其引领下成为19世纪俄国民主艺术的旗帜,影响了苏里科夫、列维坦等后继者。#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 #伊万·克拉姆斯柯依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弗里达·卡罗(1907-1954),墨西哥国宝级画家。她被誉为“20世纪超现实主义先锋艺术巨匠”。比肩梵高,达利,毕加索。 一生创作200多幅画作,卢浮宫收藏她的画作,麦当娜视她为精神偶像,《寻梦环游记》致敬她。 她把积压的情感用图像化表达的,具象了抽象,冲击力好强。痛苦的传达浓郁激烈,把人拉住,沉进好深好深的谷底,传递给人生命怎么可以如此痛苦跟沉重绝望之感贯穿始终,太痛苦了太浓郁了。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1907-1954) 1907年出生在墨西哥城,是墨西哥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之一,以自画像、超现实主义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符号闻名。她的作品充满痛苦与激情,将个人悲剧、政治信仰和墨西哥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女性主义与拉丁美洲艺术的永恒象征。 关键生平 1907年:生于墨西哥城,父亲是德裔摄影师,母亲是墨西哥原住民与西班牙混血。一个充满爱且富裕的家庭中。 1925年:18岁时遭遇严重车祸,脊柱、骨盆多处骨折,终身经历30余次手术,绘画成为康复期的精神支柱。 1929年:与著名墨西哥壁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结婚,两人关系激烈且开放,多次分合。 1954年:因健康恶化去世,年仅47岁。临终前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但愿永不归来。”#弗里达#frida #亚洲首展#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艺术欣赏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超现实主义画家夏加尔:用色彩编织梦境 他把乡愁、爱情与婚姻、生与死、苦难与希望……用强烈而抒情的色彩、超现实的诗意幻想表达在画布之上,他就是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夏加尔。 ⏳ 俄国:苦难萌芽 夏加尔生于俄国维捷布斯克(今白俄罗斯)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浓厚的犹太文化、乡村生活、民间艺术和音乐塑造了他。 之后,他凭借极高的艺术天赋争取到了圣彼得堡艺术学校学习的机会。 🗼 第一次巴黎时期:蜕变新生 移居巴黎后,艺术之都的先锋派对他产生巨大冲击。他开始将巴黎先锋派的现代形式语言与来自故乡的记忆、象征和诗意幻想完美融合,形成独特风格。 💣 俄国:战争、革命与婚姻 1914年回维捷布斯克探亲,因一战爆发滞留俄国。 物质虽然匮乏,但爱情和家庭生活带来幸福。 主题更集中于爱情、家庭生活和犹太主题。贝拉成为画中永恒的缪斯。 💣 重返巴黎与早期流亡:成熟与认可 1923年应巴黎画商之邀,携家眷离开苏联,定居巴黎。 1930年代纳粹崛起,其作品在德国被禁毁。 1941年为躲避迫害,在纽约现代艺术馆馆长帮助下流亡美国。 🕯️ 至暗时刻:战争阴影与失去贝拉 在纽约生活虽然安全,但作为难民,心系战火中的欧洲。 1944年9月,挚爱的妻子贝拉因病毒感染突然去世,对他造成毁灭性打击,创作几乎停滞一年多。 贝拉去世后,作品充满深沉的悲伤、黑暗和对逝者的无尽追忆。色彩一度变得阴郁。 🌈 法国晚年 1948年回到法国,1949年开始与瓦伦蒂娜·布罗德斯基共同生活(1952年结婚),Vava成为他生活和事业的重要支柱。 夏加尔逐渐走出悲伤,重获创作活力。晚年获得极高荣誉,创作力惊人,涉足大型公共艺术。 风格进入最辉煌、最自由的阶段。色彩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明亮、纯净和通透。画面空间更开阔、明亮、充满光感。 #马克夏加尔 #超现实主义 #艺术在抖音 #艺术家 #艺术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