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32
中国西部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 羌族是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分布亦广,据历史考证其还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羌狭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广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 羌族源于古羌,主要在长江上游一带活动,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所以成为以羊为图腾的西北原始游牧部落。 后历经战乱,多次迁徙,目前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在陕西的宁强和略阳两县,曾是羌族较为集中的聚居地,目前也有部分羌族群众居住。 羌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历史考证,大约在8000年前左右,在关中盆地的东部边缘、崤山的西侧就生活着古羌人部落。 后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各种资源日趋紧张,古羌人部落与周边部落时常争夺领地,各种争斗不断,彼此之间互有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古羌人被迫顺着黄河,开始向东迁徙的历程。 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羌属羊部,为西戎牧羊人,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都表示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西北原始游牧部落。 炎帝属于古羌族部落,在经年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华夏族,另一部分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了汉族、羌族以外的民族先民。 殷商时期,羌为方国之一,当时羌人已向商朝称臣纳贡。 据《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古羌与殷商关系密切,在挖掘清理的殷商甲骨文中,发现了唯一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就是“羌”,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族号的记载。 周时,大量羌人融入华夏,据《尚书·牧誓》中所提到商末古羌人曾随周武王伐纣,就是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羌部族。 秦王嬴政灭六国,定都咸阳,称秦始皇。 据史学家蒙文通考定,秦始皇的老家在甘肃天水,而天水正是羌人故里,秦的族属是羌,“秦之为戎,固不自疑”。 秦始皇也曾颁布法令,不准对西边的羌戎部落用兵。 至今在四川茂县松坪沟,羌族聚居地仍有其始祖是秦始皇的说法。 汉朝时,因匈奴强大,羌人服属于匈奴。 西汉景帝时期,羌人一部分请求内迁,汉景帝刘启允许研种留何率族人迁于陇西郡的狄道、安故、临洮、氐道、羌道等地。 #羌族
00:00 / 08: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
陕西关中是西戎发源地和胡人大本营。 从历史来看,鲜卑、匈奴、羯、羌、氐这些古代被称为“胡人”的族群,老家(发源地)并不在陕西。 简单说:匈奴的老家在蒙古高原(现在的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一带);鲜卑最初生活在东北的大兴安岭附近;羯族源自西域(大概现在的新疆及中亚周边);羌族老家在青海的河湟地区;氐族主要在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的山区。这些族群后来慢慢迁到陕西,但陕西并不是他们起源的地方。 而“西戎”不一样,古代说的西戎,主要就是指最早在陕西及周边生活的一些族群。比如西周时,关中(陕西中部)就有不少西戎部落,周人、秦人早期在陕西立足时,常和西戎打交道,甚至通婚、打仗,所以说陕西是西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没问题的。 至于“胡人大本营”,是因为陕西的地理位置特殊(关中平原四通八达,又是很多王朝建都的地方),从汉朝开始,匈奴、鲜卑、羌、氐等胡人陆续迁到这里,尤其是东汉到魏晋时期,迁来的胡人越来越多,西晋时关中的胡人数量甚至超过了当地人。后来这些胡人在关中建立了前秦、后秦等政权,所以陕西成了胡人聚集、活动的重要中心,也就被看作“胡人大本营”了。 总的来说,陕西不是那些胡人的老家,但确实是西戎的主要发源地,后来又成了胡人聚集活动的重要地方,各民族在这里来来往往、相互影响,慢慢融合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2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1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意为“白人”,是中国西南地区古老的藏缅语族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兰坪、宁蒗及四川木里、盐源等地。其族源可追溯至古代氐羌族群,与白狼羌、牦牛羌关系密切,唐代文献称“西蕃”,元代随蒙古军南征迁入滇西北,形成“散居澜沧,聚族云岭”的分布格局。普米先民以游牧为生,迁徙路线沿横断山脉展开,至今保留“给羊子”丧葬仪轨,以羊为亡灵引路,象征重返祖地青海湖的集体记忆。明清时期,木氏土司统治下,普米族逐渐转向农耕,与纳西、白、傈僳等民族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文化生态,语言中留存大量古羌语词汇,如“措”、“贡”,成为语言演化的“活化石”。普米族文化如同云岭深处的晨雾,既凝结着古羌人驰骋草原的雄浑记忆,又蒸腾着横断山脉农耕文明的静谧智慧。从“给羊子”仪式的悠悠长调到四弦琴的现代变奏,从木楞房火塘的世代守候到短视频中的织机声响,这个民族始终在古老根系上萌发新芽。当韩规祭司的鼓点与电子节拍共振,当“拈达则”盟约写入生态旅游导览,普米人证明。文明的传承绝非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如“酥理玛”酒般,在时间窖藏中愈发醇厚。正如他们的创世神话所言:天地初开时,巨人简剑祖以双足丈量大地,每一步都踏出新的可能,这座“云上的民族”,正以同样的步履,在传统与未来的峰谷间,走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海拔。#少数民族#普米族
00:00 / 06: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4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66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