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5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5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5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7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46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9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烟如织1周前
残荷不残!古诗词里的 “反凋零” 生命力# 传统文化冷知识 秋塘风起,枯荷折戟,水面上横斜的残枝断梗,是古诗词里一道越品越浓的风景。这抹萧瑟,起初不过是时序更迭的注脚,却在千百年文人笔尖,慢慢晕染出层次丰盈的意涵。 盛唐之前,残荷多是“物衰”的直白写照。乐府诗里“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浅叹,南朝辞赋中“枯荷响寒塘”的清寂,皆停留在对自然枯荣的描摹——不过是夏去秋来,绿盖翻黄,像极了岁月里寻常的凋零,带着几分淡淡的怅惘,却尚无更深的寄托。 到了中唐,残荷开始沾染上人的心事。白居易在《秋池》里写“残荷犹自盖涟漪”,枯槁的荷叶仍勉力遮护着池面微波,那点“犹自”的坚持,悄悄藏进了诗人晚年的沧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是把残荷变成了情绪的容器——雨滴打在枯荷上的声响,分明是心底散不去的愁绪,一声声,都落在了时光的褶皱里。此时的残荷,已从自然景物,成了文人情感的镜像。 至宋明,残荷终于挣脱了“悲秋”的桎梏,长出了风骨。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盛景过后,晚年笔下的残荷,藏着“生当作人杰”的倔强;郑板桥画残荷,题诗“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把枯梗的疏朗、残叶的遒劲,写成了不向寒霜低头的傲骨。此时的残荷,早已不是凋零的象征,而是历经风雨后依然挺立的生命姿态——枯而不折,败而不馁,恰如文人心中那份未曾磨折的气节。 从盛唐的时序之叹,到中唐的情语寄托,再到宋明的风骨象征,残荷在古诗词里走过的路,何尝不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认知变迁:原来凋零从不是终点,那些历经岁月打磨后留下的痕迹,藏着更动人的力量。 原来残荷不是结束,是生命换了种姿态续杯!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词里的‘反凋零’意象?评论区聊聊 #残荷不残 #古诗词里的生命力 #风骨之美#诗词里的中国 @抖音小助手 #原创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1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