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2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1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1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1919年,维也纳的一间大学教室中,一位年轻的教师遭遇了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没人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课堂问答,将会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洞察力的语言实验起点。一名学生问道:“老师,您说语言会篡改思想,是否有些危言耸听?”年轻的教师沉默片刻,回答道:“人类唯一的自由,在于对语言的警觉。而警觉语言,就是在改善命运。” 很多人听后,并未感到震撼。于是他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奇特的任务。在未来三周内,将所有沟通场景中的“贫困人口”替换为“待富人群”。起初,孩子们在日常对话中别扭地使用新词汇。但渐渐地,那些挣扎于温饱的人们,不再被看作苦难的象征,而仿佛只是一群“即将富裕”的等待者。他们不再引起同情与共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朦胧的“希望感”。三周后,教师在课堂上再次发问,你们感觉到了吗?当我们使用贫困、失业这些词时,大家会自然的共情与伤感。而一旦改用待富、待业这样的词语,你们会真的认为他们的富裕是迟早的事,尽管现实没有丝毫改变,贫困的人依然贫困。语言本身并没有篡改事实,但是当词语变得柔和,你面对事实的压力和紧迫感也消失了。就比如现在的裁员被叫作优化,下滑被说成负增长,只是换了一个词,便不再刺痛人心,却也麻痹了人心。语言偷走的,不是事实,而是人们面对事实的清醒。年轻的教师说完后,整个课堂寂静无声。那一刻,学生们终于明白,语言并非中立的工具,而是影响思维与命运的枢纽。#人物故事 #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
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9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