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10 月 8 日晚,海口湾演艺中心座无虚席,2025 海口艺术周闭幕音乐会在此圆满落幕。中央歌剧院以 “从延安出发 —— 中国歌剧咏叹之夜” 为主题的演出中,女高音歌唱家郝菲携五首跨时代经典曲目登台,用穿透力极强的嗓音与细腻演绎,为椰城观众铺展了一幅中国歌剧的百年画卷。 作为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得主,郝菲的演唱开篇便尽显功力。《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的旋律响起时,她将山西民歌的婉转与晋剧的苍劲熔于一炉,“队伍出发要上前线” 的唱词在装饰音的点缀下,既传递出刘胡兰的革命赤诚,又饱含对故土的深情眷恋,精准复刻了这首 1954 年经典的地域韵味。 当《红梅赞》的前奏奏响,全场瞬间静谧。郝菲以明亮通透的音色驾驭此曲,“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的高音区演唱如红梅傲雪,而转入《绣红旗》时,她即刻切换至细腻绵长的处理,“线儿长,针儿密” 的附点节奏中,将红岩烈士悲喜交加的期盼之情娓娓道来,完美诠释了这两首《江姐》选段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质。 整场演出的高潮出现在歌剧选段联唱。《苍原》中娜仁高娃的《情歌》被她和么红(歌剧舞台上的多维艺术家)演绎得悠远苍凉,歌声仿佛裹挟着草原的长风,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游牧民族的炽烈情感;而《马可・波罗》中索仑的《百灵鸟,不要叫了》,则以圆润的唱腔与精妙的气息控制,展现出东西方音乐交融的独特魅力。“声音质量之高令人惊讶”,当晚的表现再度印证了这一赞誉。 演出尾声,在观众持续的掌声中,郝菲与全体艺术家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台上台下的深情合唱让海口湾演艺中心成为音乐的海洋。也有人在散场时动容表示:“郝老师的演唱把歌剧唱活了,孩子全程听得入神,这是最生动的艺术启蒙。” 此次演出既是中央歌剧院 “文化惠民” 理念的实践,更是郝菲声乐艺术的集中展现。这位曾在《阿依达》《托斯卡》等中外歌剧中担纲主角的歌唱家,用一场跨越时空的演唱,为海口艺术周画上了圆满句号,也让高雅艺术在自贸港的土壤中深深扎根。@郝菲³²¹🎼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剧演员 #古典音乐 #中央歌剧院郝菲 #中央歌剧院 #追星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1周前
第二卷:平行轨迹下的微光(1990-2005) 大学对于沈芷兰,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省城的繁华,校园的博雅,图书馆里浩瀚的书海,都让她感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兴奋与惶恐。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参加社团,努力褪去身上来自山村的印记。她写信回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想起白沙沟,想起那条奔流的嘉陵江,想起江边那个眼神倔强的少年。想起那个雨天傍晚,他湿漉漉的头发和最终没有说出口的话。心里会泛起细密的、说不清是愧疚还是怅惘的疼。她把那份记忆仔细折叠,藏在心底最深的角落,轻易不敢触碰。 而陈岩,选择了后者。他撕掉了那张无关紧要的专科录取通知书,像村里大多数青年一样,准备投入生活的洪流。起初,他在县城的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去码头上扛过包,汗水混着尘土,浸透了他年轻的脊梁。每当疲惫不堪时,他总会想起沈芷兰,想起她那双盛着星光的眼睛。那光芒曾经照亮过他,如今却像远天的星辰,遥不可及,反而映衬出他身处沟渠的狼狈。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白沙沟村小的唯一一位老师因病去世,一时找不到接替的人。村长看着村里十几个适龄的孩子无人管教,急得嘴角起泡。不知谁提了一句:“陈岩那娃儿,不是读过高中嘛?” 于是,陈岩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村子,拿起了粉笔,成了村小一名临时代课教师。工资微薄,仅能糊口,但至少稳定,不用再风吹日晒。他看着台下那些懵懂的、带着山里孩子特有的羞怯与好奇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和沈芷兰。心里某种干涸的东西,似乎被一点点滋润了。 他教语文,教数学,也教他们唱跑调的山歌。他把从沈芷兰那里听来的、关于山外世界的故事,加工润色后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很喜欢这个年轻、有活力的陈老师。 就在陈岩逐渐适应这种清贫却平静的生活时,一个消息像春风般吹进了白沙沟——沈芷兰大学毕业,分配回县一中教书了! 彼时,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尤其是沈芷兰这样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回到县城中学任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陈岩是从村里去镇上赶集的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的。他正在劈柴,斧头举在半空,愣了很久。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有为她骄傲的欣喜,有自惭形秽的卑微,还有一种……死灰复燃般的、微弱的期待。 他没想到,这期待竟真的成了真。 那年秋天,县教育局组织青年教师“送教下乡”,沈芷兰主动报名,来到了白沙沟村小。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