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6: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棉花色1月前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得到了某种“标准答案”,而是获得了一种看待问题和烦恼的全新“视角”。这种视角,正是停止内耗的开始。 一、它不提供“鸡汤”,而是提供“镜子 它从不直接否定你的情绪。它不会说“你的焦虑是错的”,而是像一面清澈的镜子,让你看清焦虑的本质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当你看清了“焦虑”不过是内心的一种投射,一种幻象,它的力量就开始消散了。 关于爱情中的执著,仁波切并非简单地劝你“别恋爱脑”,而是剖析这份执著背后真正的渴求与恐惧。这种深刻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疗愈。我们内耗,常常是因为我们不理解自己为何痛苦。一旦理解,自我对抗就停止了。 二、将佛法转化为“心法” 书中所答的,全是现代人最切身的问题:爱情、事业、焦虑、死亡、修行……仁波切将古老的佛学智慧,巧妙地转化为可用于日常的 “心灵艺术”。 · 关于情绪:他告诉我们,不要试图压抑或消除情绪,而是要学习觉察它,就像看天空中的云,看着它来,看着它走。这种“觉察”的练习,让我们从情绪的奴隶,变成了情绪的主人。 · 关于自律:他重新定义了“戒律”。戒律并非束缚,而是为了内心的自由。就像为赛车修建护栏,不是为了限制它,而是为了让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安全奔驰。这为我们坚持某种修行或习惯,提供了充满正念的动力。 · 关于放下: “放下”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在拥有的同时,不被其束缚。这是一种深刻的心性训练,让我们能在努力生活的同时,保持一颗超然和轻盈的心。 三、终极指向:心灵的绝对自由 全书的问答,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一切痛苦源于“我执”——对这个“我”的过于坚固的认同和执着。 我们为“我”的成功而狂喜,为“我”的失败而崩溃,为“我”的观点被冒犯而愤怒。这个“我”成了所有内耗风暴的中心。 仁波切的解答,如同清风,一次次温和地松动这个过于坚固的“我”。他邀请我们审视:这个“我”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只是各种因缘和合的一个临时现象?这种智慧的审视,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解放。当我们不再紧抓着“我”不放,很多烦恼便失去了依附的根基。 《八万四千问》并不能直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它给了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心法。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0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6: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8: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