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95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2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6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7: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第34集 古诗文 苏轼 二起二落 1085年,宋神宗驾崩,8岁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摄政,旧党司马光等人重掌朝政,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除。苏轼从黄州贬所被召回京,短短17个月内连升13级,从杭州团练副使(从八品)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距宰相之位仅一步之遥,一时风光无限。 苏轼从黄州被召回朝廷,怀着做一番实事的初心。他虽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激进,却不盲从旧党全盘废除王安石新法的主张,力陈免役法等一些新政的可取之处,这番直言令他与司马光等旧党核心产生裂痕。司马光去世后,朝内迅速分裂为朔党、洛党、蜀党,苏轼因蜀党身份与直言性格,遭受各党的排挤,在党争中愈发孤立。厌倦了朝堂倾轧的他主动请辞外调,先后到杭州、颍州、扬州等地任职,希望能办一些实事。 1089年,时隔18年苏轼再到杭州任知州,西湖淤塞已近荒芜。苏轼历时半年主持疏浚,以淤泥筑长堤,并在湖中立三塔为界,于是就有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的西湖美景。他还创立了杭州首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惠及百姓无数。两度任职于杭州,使苏轼对杭州有了深厚的感情,杭州成了苏轼的第二故乡。 1093年,命运再掀巨浪,苏轼的妻子王闰之病逝,一个月后,摄政八年的高太后驾崩。宋哲宗亲政后重启新法,新党章惇等人掌权,旧党成员接连被贬。苏轼首当其冲。 第二年(1094年)被贬至广东惠州,他是史上首位被贬至大庾岭以南的官员,仅携三子苏过、侍妾朝云与两名老仆前往。初到惠州,生活虽苦,苏轼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诗句。看到北归无望,他就想在惠州定居下来,做一个惠州人,于是就亲手营造新居,不料新房未竟,朝云便因瘟疫病逝,这使苏轼悲痛万分。即便痛失知己,他仍心系民生:引山泉水入广州解饮水之困,与道士合建东新桥、西新桥便利交通,终成惠州百姓口中的“苏使君”。正当苏轼安于惠州生活,章惇见其诗中“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一句,怒其“安逸”,(1097年)再将他贬至更偏远的海南儋州。临行前,他与弟弟苏辙在滕州相遇,小馆中苏辙难咽粗麦饼,苏轼却几口吃完笑道:“此等美味,何须细嚼?”兄弟同宿一舟,次日挥泪作别,这次分别成了是兄弟两个的永别。儋州的生活条件苏轼自嘲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00:00 / 07: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