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7
00:00 / 06: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9
商晓晓1周前
#黄洋界保卫战 记一场以少胜多的红色传奇 1928年秋,井冈山的翠竹在风中摇曳,山脚下却已硝烟渐浓。彼时红四军主力远赴湘南接应起义余部,根据地仅留不足三百人留守——连伤病员在内,枪支百余支,每人子弹不足三发,唯一的“重武器”是门布满锈迹的迫击炮,仅存三发炮弹。而国民党湘军、赣军四个团的兵力,正朝着井冈山北大门黄洋界扑来。这座海拔1343米的哨口,两侧悬崖如刀削,仅一条石阶通顶,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成了守护根据地的最后屏障。 “武器不够,人心来凑!”负责防守的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营长陈毅安、党代表何挺颖一声号召,茅坪、茨坪的乡亲们立刻扛着工具赶来。青壮年挖战壕、推巨石备作滚木礌石;妇女搓麻绳、装红薯往山上送;孩童挎篮采野果、传消息。最动人的是筑竹钉阵时,众人砍竹削尖、火烤变硬,在山道旁挖坑埋钉,覆以落叶伪装。白发老大娘捧着镰刀帮着削竹钉,手磨出血泡仍笑言:“守住井冈山,这点疼算啥!” 8月30日清晨,浓雾未散,湘军两个团率先冲锋。士兵刚到半山腰便踩中竹钉阵,惨叫声回荡山谷,前排士兵脚被刺穿,后排拥挤着摔下悬崖。红军待敌近前才开枪,巨石滚落间,敌军仓皇溃退。敌军很快二次进攻,派工兵清障,战士们便以石代弹,还将鞭炮放入煤油桶挂树,“噼里啪啦”声仿似机枪,敌军误以为援军到来,攻势骤缓 战斗从清晨打到午后,红军子弹将尽,战士们手臂磨破,乡亲们扛着扁担加入防线。此时小雨突至,雾气弥漫,赣军两个团趁机迂回夹击。“架迫击炮!”陈毅安急令。炮手第一发炮弹落进草丛,敌军哄笑;第二发擦阵而过,敌阵笑声更甚。只剩最后一发了!陈毅安接过炮弹递向炮手:“瞄准敌军指挥部!” 炮手紧盯敌阵军旗——那是指挥中枢。他深吸一口气填弹拉绳,“轰!”炮弹精准命中军旗旁,敌军指挥官当场伤亡。“冲啊!”红军战士挥刀冲锋,乡亲们敲锣呐喊,山谷里似有千军万马。敌军以为主力归来,丢盔弃甲逃窜。 夕阳下,硝烟散尽。不足三百人击退四个团,红军无一人牺牲,还缴获大批武器。几天后毛泽东返回井冈山,听闻此战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成了永恒写照。如今哨口战壕仍在,博物馆里的老炮静静诉说:军民同心,便是战胜一切强敌的底气,那声炮响早已化作精神火种,镌刻在红色丰碑之上。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5: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90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3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53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诗十月4月前
东固红色屏障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厚重记忆,闪耀着永恒光芒。吉安东固,以大山为屏障,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 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在东固与李文林部队会师。红军离开井冈山后,一路遭遇囯民党围追,危机四伏,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一根洋火”,毛主席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东固会师,让红四军绝境逢生,为创建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基础。 陈毅有诗“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早在1927年,李文林便在东固创建了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与第四团。他避开强敌锋芒,不树红旗,不挂招牌,“没有红色政权之名,却行红色割据之实”。依托民众在暗处组织生产,队伍在密林操练武艺,“秘密割据”模式如地下暗河,滋养着革命根系。东固因此被毛主席称赞为“李文林式根据地”。 毛主席曾先后七次到东固,汲取革命实践养份。东固给予毛主席的不只是休整的营盘,也是思想淬火的砧台。毛主席称东固为“第二个井冈山”,其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地理复刻。井冈山高举红旗与敌人针锋相对,东固则以“不露声色的割据”藏兵于民,在白色恐怖中维系着红色血脉。陈毅笔下的“峰峦如屏障”,其屏障不仅在地势之险,更在模式之新,他为革命星火得以燎原留下了一个隐秘风口,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种更坚韧、更隐蔽的生存策略。东固与井冈山,一显一隐,一刚一韧,共同托举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雏形。 山势的屏障,更使东固成为红军一、二、三次反围剿的决胜之地。第一次反“围剿”,黄公略将张辉瓒部队引诱至东固相邻的龙冈一带,趁着弥天大雾,全歼敌军9000人,活捉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黄公略指挥红三军从东国与泰和相邻的白云山头猛攻下来,首战歼灭敌军两个师,毛主席诗赞“飞将军自重霄入”,黄公略从此有了“飞将军”的美誉 。第三次反“围剿”,红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击溃敌军7个师,33岁的黄公略在东固遭敌机空袭,中弹牺牲,用鲜血染红了这块庇佑过他和红军队伍的铁血屏障。 东固的峰峦依然连绵耸立,如大地竖起的丰碑,铭刻着毛泽东、朱德、黄公略、李文林以及无数先烈在这片土地留下的历史印记,更铭记着一种深刻的历史智慧:护佑革命成功的屏障,不仅仅是天然的地势,而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信念和依托民众的坚不可摧的力量。 (诗十月写于2 0 2 5年6月1 4日)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7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1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1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