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35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0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4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08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3
徐伟忠1周前
为何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距离? 诺贝尔奖作为全球科技界的“奥斯卡”,每年颁发时都会引发对科研实力的讨论。我国目前仅获得两项诺奖,其中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拿下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唯一被广泛认可的“硬核”成果;另一项文学奖因带有文化、审美等主观因素,常被排除在纯科技成就之外。反观日本,这个仅1.2亿人口的岛国,已斩获近30项诺奖,今年更预计包揽文学、物理、医学三项,差距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剖析。 首先是科研方向的“偏向性”。我国科研长期聚焦技术工程领域,比如高铁、基建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层面,擅长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优化升级,但在基础科学的原创突破上相对薄弱。而诺奖评选的核心,正是对“从0到1”突破性成果的认可,这恰好是我们的短板。其次是科研考核机制的“束缚”:当前以论文数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让不少科研人员陷入“为发论文而研究”的怪圈,全球占比最高的中国科研论文中,真正能推动学科进步的优质成果占比不高。 更关键的是,科研缺乏“自由生长”的土壤。一方面,经费分配按上级计划执行,多倾向短期可见成效的项目,难以支撑诺奖成果所需的“十年磨一剑”式研究——要知道,很多诺奖成果都源于科学家数十年的持续深耕。另一方面,资源分配与年龄倒挂:30-40岁是科研人员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但这一年龄段往往缺乏经费、设备等核心资源;而掌握大量科研资源的多为60-70岁的学者,虽经验丰富,却难有颠覆性的创新活力。此外,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也待提升,部分基层科研工作者的话语权甚至不如行政人员,行政干预过多,让灵感与创造力难以自由迸发。 不过,我们并非没有追赶的可能。日本的诺奖“爆发”,源于20年前推出的“50年获30项诺奖”科学计划,通过长期投入、宽松环境培育创新。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人才基数,只要改革教育模式(减少机械刷题、培养探索兴趣)、优化科研机制(给予长期经费支持、下放研究自主权),或许再过二三十年,就能迎来诺奖成果的集中涌现。#徐伟忠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95
00:00 / 05: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7
00:00 / 0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