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9: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57: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56: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
士兵悲鸣犹在耳,谁懂他们盼和平? 该小说的书名源自保罗,在停火日前夕悄然阵亡时,德军指挥部战报上仅有“西线无战事”这五个冰冷的文字。作者以战报语言的简略,反衬出个体生命消逝的沉重。正如乌维·维特施托克在《文学之冬》中所记,这部深刻揭露战争虚无与创伤的作品,最终迫使雷马克流亡美国。 年仅十八岁的保罗,和同学阿尔贝特、米勒、勒尔,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与对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毅然投笔从戎。然而,初抵前线,震耳欲聋的炮火便成为最残酷的“震醒剂”,彻底击碎了他们对战争的所有幻想。 前线在无休止的进攻与反冲锋中残酷拉锯,当保罗将刺刀扎进法国士兵的身体时,这不过是绝境下人的求生本能,“敌人”这个抽象概念,其实都是身不由己的普通人。这场徒劳的厮杀,双方不过是被国家意志推向彼此,最终被简化为一串冰冷的数字,掩盖了无数个体生命的破碎。 在枪林弹雨的间隙,冲锋倒下的士兵大多只能在无人地带缓慢失血,少数幸存者虽侥幸撤回,旋即陷入医疗物资极度匮乏的境地。手术室里的截肢,成了无数伤者“最快也最粗暴”的生存选择,克默里希、克罗普的遭遇正是这一残酷现实的缩影。 小说中三位女人的出现,是战火中士兵们遥不可及的“精神锚点”。这些承载着温柔日常的女性符号,将战争对平凡幸福的摧毁衬得愈发残酷,也让士兵们对和平的渴望显得格外真切。 战争不仅夺走牺牲者的生命,更给幸存者套上精神枷锁,即便回归和平,战争留下的创伤仍如影随形,而外界对“英雄主义”的片面追捧,更让他们的痛苦无人可见。《第一滴血》里兰博的失控,正是这种“战后精神废墟”的极端缩影,他们并非不愿回归平静,而是其内心世界早已被战争彻底摧毁。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中,透过士兵保罗第一人称的、碎片化的战场笔记,无情地撕碎了战争被精心包装的“英雄主义”面纱,直击其对普通士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书评 #小说 #西线无战事 #雷马克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