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边陲赤子 我的文字取悦我自己 最近几天,诺贝尔文学奖话题频频冲上热搜,是因为十月九号公布了获奖名单。各种观点交织:有认为评委会在评奖过程中过分考虑国际政治关系;也有认为评委会不够专业;也有认为评委会暗箱操作的。我本不该发言,因为我也不知道今年获奖的的作家是谁,又写了哪部入围作品。况且我是一位社会底层农民工,背井离乡在千里之外京城谋生活。平时喜好写点小作文为乐,既没上过报刊,也没在网上获过奖,自娱自乐,连县级作家协会会员都不是的文学爱好者,全贫对文学的一腔热血来取悦文字中的自己。哪个国家作者获奖与我都没有关系,比如莫言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也获过国内文学最高奖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我竞然没有读过。对莫言的认知仍停留在影视作品《红高粱》当中。美国歌星鲍勃迪伦也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我这儿也是道听途说,离我太遥远,既没听过他的歌,也没仔细读过他著作。并不影响我说三道四,什么鸡界奖颁给了鸭子或者张冠李戴,这样的议论司空见惯。无论是京城大街小巷晒太阳的人们议论诺奖;还是乡下的田间地头侃家长里短,两者同出一辙。只是身份地位和区域环境不同而已,议论的内容不同;境界不同;焦点不同。本质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可如火如荼的街头巷尾与田间地头的谈资,似乎经历了夏天火热,犹如秋后的枫叶红红火火。#人生哲学 #上热搜 #文学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诺奖揭晓前夜,重看《丰乳肥臀》:争议为何让作品不朽? 诺奖揭晓前夜,重看《丰乳肥臀》:争议为何让作品不朽?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海明。明天,也就是北京时间10月9日晚7点,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正式揭晓。此刻,无论是赔率榜上的热门作家,还是读者心中的期待人选,都让这个文学界的年度盛事充满悬念。而在这样的节点,我想和大家重温莫言老师那部始终伴随着争议的作品——《丰乳肥臀》。 这部小说,是莫言文学一个巨大的问号。自2012年莫言斩获诺奖以来,这部作品便常被置于聚光灯下,也始终在国内引发着不小的波澜。有人说它是对母亲、对生命的赞歌,也有人说它的某些描写过于粗砺,甚至触碰了历史与道德的敏感地带。 在我看来,任何一部能穿越时光、持续引发讨论的作品,都像一枚多棱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光芒。《丰乳肥臀》正是如此。它通过上官鲁氏这位母亲和她众多子女的命运,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也充满苦难的民间历史长卷。莫言用他那被诺奖评委提及的“魔幻现实主义”笔触,歌颂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力——母亲的子宫与乳汁,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挣扎与创伤。这种“不避讳”,正是争议的核心,也是作品力量的源头。 有人认为,这种书写方式,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是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刻挖掘。它提供了主流叙事之外的、一个来自高密东北乡的、泥土般的鲜活视角,让我们看到宏大历史之下,具体的人是如何活着、爱着、痛苦着的。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只呈现生命本身的复杂与真实。就像诺奖历史上,曾引发巨大争议的《日瓦戈医生》,即便曾被贴上“毒草”标签,最终仍以其真实力量赢得了读者的认可。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理解,这种强烈的个人化风格,以及对苦难和人性阴暗面的直接呈现,会让一些读者在情感和认知上感到不适。认为某些描写过于刺目,对传统审美和某些历史认知构成了挑战。这种感受,同样真实而值得尊重。 明天,新的诺奖得主就将诞生,或许是赔率领跑的阿米塔夫·高希,或许是常年热门的村上春树,又或是再次入围的中国作家残雪。但无论结果如何,《丰乳肥臀》的存在都在提醒我们:文学的价值,从不在于是否获得奖项或达成共识。 我是海明。在诺奖揭晓前夜回望这部作品便会懂得:文学的土壤需要自由与包容,既要能长出颂歌的玫瑰,也应允许带刺的苦艾存在。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会。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