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8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2
诺贝尔奖的含金量有多高? 诺贝尔奖,为什么含金量这么高。 上个视频,我说日本又拿了诺贝尔奖,有些人质疑诺贝尔奖。那是你不知道诺贝尔奖的含金量有多高 不是因为奖金多(现在约100万美元,还没一线城市的房子贵), 而是因为它背后,是一套**百年不变的严谨机制、全球公认的公信力,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实质性推动**。 先看标准:诺贝尔奖只颁给**真正改变人类认知或生存方式的突破**。 物理学奖,给了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提出量子力学的普朗克; 医学奖,给了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发明mRNA疫苗的科学家; 化学奖,给了破解DNA结构、开发锂电池的人。 这些成果,不是“小改进”,而是**重塑了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 再看数据: 自1901年设立至今,120多年,全球共颁发诺贝尔奖**634项**,获奖者超900人。 平均每年不到5个,比清华北大保送名额还少。 中国本土科学家至今仅屠呦呦一人获奖——你就知道,门槛有多高。 更关键的是,它的**评选机制极其严格**。 提名必须由全球顶尖大学教授、往届得主、特定机构专家等权威人士提交; 评审过程保密50年,杜绝人情干扰; 很多奖项从研究完成到获奖,间隔二三十年——比如屠呦呦,青蒿素是1970年代发现的,2015年才获奖。 这说明什么?**它不追热点,只等时间验证。** 对比一下: 很多“大奖”一年评几百个,交钱就能参评; 而诺贝尔奖宁可“空缺”,也不滥发。 历史上物理学奖曾**26次空缺**,和平奖也多次无人当选——宁缺毋滥,才是它的底气。 而且,它影响的是整个世界。 一项诺奖成果,往往催生一个产业: 锂电池推动了新能源革命, PCR技术让基因检测成为可能, 光纤通信奠定了互联网基础。 可以说,你今天能用手机、坐高铁、打疫苗,背后都有诺奖级科学的影子。 最后说一句: 诺贝尔奖的含金量,不在于它多“权威”, 而在于它始终坚守一个标准——**是否真正推动了人类向前走一步**。 它提醒我们: 真正的伟大,不是流量,不是头衔, 而是那些在实验室里、书桌前,默默改变世界的人。 诺奖的重量,不在奖章,而在它照亮了人类前行的路。 #诺贝尔奖 #青蒿素 #含金量 #科学 #知识分享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3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