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予匈牙利作家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 (László Krasznahorkai),评委会以“他那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作为授奖理由。这位71岁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标杆。 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以晦涩绵长的句子、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著称,主题多聚焦于人类文明的脆弱性与荒诞现实。1985年出版的《撒旦的探戈》是其代表作,描绘了一个后集体主义村庄的崩溃,后被导演贝拉·塔尔改编为时长7小时的史诗电影。另一部小说《反抗的忧郁》通过一场“鲸鱼闹剧”隐喻极权社会的疯狂,而《战争与战争》则以四名流浪者的视角解构历史与记忆。他的文字充满末日预言般的张力,被誉为“21世纪的卡夫卡”。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在其作品《仁慈的关系》中写道:“‘黑暗不是光的对立面,而是它的故乡’——艺术必须直面深渊,才能点燃微小的救赎。”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迷宫、废墟和永无止境的等待,呼应了诺贝尔奖评语中“灾难时代”的命题。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被译成30余种语言,他的创作不仅拓展了文学形式的边界,更以锐利的洞察力揭示了现代文明的精神困境。 有意思的是,拉斯洛1991年曾以记者身份造访中国并很快迷恋上中国文化,曾形容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回到匈牙利后甚至还要求全家人改用筷子吃饭。拉斯洛还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粉丝”,1998年重访中国时沿着李白的足迹走访了10座城市。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喜欢他(李白)谈醉酒,谈月亮,谈生活,谈分离,谈朋友——我喜欢他的律动,他无尽的能量,和他流浪的心性。” 📖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中文翻译作品主要有5部: ▫️《撒旦的探戈》Sátántangó / 2017年,译林出版社 ▫️《战争与战争》War and War / 201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仁慈的关系》Kegyelmi viszonyok / 2019年,译林出版社 ▫️《反抗的忧郁》Az ellenállás melankóliája / 2021年,译林出版社 ▫️《鲸鱼马戏团》Werckmeister Harmonies / 202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 【匈牙利】作家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 获奖理由:“他那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for his compelling and visionary oeuvre that, in the midst of apocalyptic terror, reaffirms the power of art.”) 他的第一部小说《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1985)。这部小说里,以一个荒废、归属感淡薄的乡村社区为舞台,塑造了一种时间与空间都似乎趋向停滞与崩裂的景象。人在其中既是支离破碎的个体,也像被牵引的幽灵。社会秩序、信仰、人与人的信任关系都破碎。 其后,《反抗的忧郁》(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1989),将他的风格和主题推得更深、更广:在一个看似小镇的地方,一个致命的马戏团带来一具死鲸,引发恐慌与变形——人与集体的恐惧、理性的边缘状态、信仰与暴力之间的幽暗张力。 《蒙古的樊笼》(The Prisoner of Urga,1992)源自他在蒙古的经历。 《苍穹下的荒废与哀愁》(Ruin and Sorrow Beneath the Heavens,2003)则涉及他的中国之旅。 《下面的西王母》(Seiobo There Below,2008)。 《温克海姆男爵返乡》(Baron Wenckheim’s Homecoming,2019)。 ......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时代,严肃文化正在消失,不是它被威胁,而是它不能适应市场法则、无法售卖,被称为无用的文化,已经从地图上消失。” #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奖 #书单 #读书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8: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2025诺贝尔文学奖颁布 #2025诺贝尔奖 #2025诺贝尔文学奖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其作品的经典名句及出处辑录: 一、存在困境与人性叩问 1. “废墟是未来的唯一保证。”出处:《反抗的忧郁》内涵:批判盲目乐观,强调“破而后立”的真理,废墟象征旧秩序的瓦解与新生可能。 2. “死亡不过是一种警告,而非绝望的终点。” 出处:《反抗的忧郁》内涵:死亡是生命的警醒,催促人类追问存在意义。 3. “毁灭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一个过程,一种缓慢的、几乎无法察觉的侵蚀。”出处:《反抗的忧郁》内涵:崩坏始于日常妥协,集体麻木助长系统性腐烂。 二、内在力量与精神超越 1. “归根结底,唯一真正的旅程是向内之旅。” 出处:《撒旦探戈》内涵:外部探索终需回归自我审视,内在觉醒才是终极自由。 2. “你必须继续前进,不是因为前面有光,而是因为继续前进本身就是光。”出处:《战争与战争》内涵:行动赋予意义,坚持即是对黑暗的抗争。 3. “一个人必须接受,他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场孤独的朝圣。”出处:多部作品反复出现的核心主题。内涵:生命本质是孤独的修行,需直面而非逃避。 三、艺术本质与语言哲思 1. “日常中人们很少用短句,真正有话要说时,必然会用绵长的表达。”出处:《撒旦探戈》 内涵:批判碎片化表达,思想深度需匹配语言容量。 2. “美,存在于崩溃的边缘。”出处:《西王母下凡记》内涵:悲剧美在极限张力中迸发,残缺揭示生命尊严。 3. “你必须持续不断地思考,直到思考本身变得毫无意义。”出处:哲学随笔集(未具名)内涵:思考的终极是超越逻辑的直觉境界。 四、东方智慧与中国情结 1. “过去不可忆,未来不可测,日常只剩偶然,凡事皆有可能发生。”出处:《乌兰巴托的囚徒》内涵:融合道家“无常”与存在主义,直面偶然中的必然。 2.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化用中国古诗)出处:《北有山,南有湖,西有道,东有河》内涵:以东方冥思对抗西方理性焦虑,寻求时空之外的宁静。 五、社会批判与权力寓言 1. “镇上谣言四起,受惊的市民抓住任何秩序的表现形式进行批判——音乐、宇宇宙论等等。”出处:《反抗的忧郁》内涵:群体在恐惧中催生暴力,理性沦为偏执的装饰。 2、“安全是服从纪律的硕果。”出处:《撒旦探戈》内涵:揭露秩序表象下的精神囚笼,规训与自由的悖论。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