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9: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古诗词 唐代诗人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以七绝之体,于暮春归乡的寻常场景中,借景物更迭写心境起伏,将自然意趣与人格追求熔于一炉,尽显"大历十才子"清瞻蕴藉的诗风。 写景之妙:以"残"衬"恒",对比见意 诗歌开篇即紧扣"暮春"与"归"二题,以精准笔触勾勒谷口春残之景。"黄鸟稀"以听觉的渐弱写春色消退,"辛夷花尽"状木笔花已然凋零,"杏花飞"绘晚开的杏花飘落芳尘 。"稀""尽""飞"三字连用,一气呵成地渲染出春光逝去、万物凋零的空寂氛围,为后文的情感转折铺垫底色。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之中,诗人笔锋一转,聚焦于"山窗下"的幽竹。春鸟与春花皆随季节流转而变,唯有幽竹"不改清阴",以苍劲葱茏的姿态静立窗前。这种以"改"衬"不改"的对比手法,让翠竹在残春背景中愈发凸显,既见自然物象的差异,更暗藏诗人的价值取舍。 抒情之深:物我相亲,寄志于竹 后两句"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是全诗情感的核心,将观景的视角转化为抒情的主体。"始怜"二字极具张力,点明诗人的怜爱之情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在目睹春残凋零后,才更觉幽竹品格的可贵 。"待我归"三字更赋予翠竹以人情,仿佛它早已知晓主人归来的讯息,以不变的清荫默默守候,形成物我相亲的温润意境。 这种情感寄托并非偶然。钱起久居蓝田谷口,将此地视为故乡,宦游归来见此景致,自然生出共鸣。幽竹"不改清阴"的特质,恰是诗人心中理想品格的写照——不随波逐流,不畏时序更替,始终保持自身的清朗与坚劲。诗人对竹的赞美,实则是对这种高尚节操的礼赞。 主旨之蕴:言浅意深,余韵悠长 全诗看似仅写归乡所见的自然景物,实则蕴含多重意蕴。从表层看,是对暮春时节自然景致的细腻描摹,展现了残春中的一抹生机;从深层看,借翠竹的恒常品格反衬春花春鸟的易逝,暗含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而核心则是托物言志,将个人的精神追求寄于幽竹之上,表达了对坚守节操、不改本心的向往。 前人评此诗"雅人自饶深致",正是因其含蓄蕴藉的表达。诗人未直言对世俗沉浮的不屑,也未明说对本心的坚守,却通过残春与幽竹的对比、物我共情的意境,让读者自行体味其中深意。正如"不改清阴待我归"一句,既写竹的守候,也写人的归心,更写精神的归宿,言有尽而意无穷,成为唐诗中托物寄情的经典之作。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