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集】#岳阳楼记 #范仲淹#古诗文#家国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经典散文,以岳阳楼景色为引,抒发政治抱负与人生情怀,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篇目。以下为核心内容梳理: 作者与背景 -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 写作背景:此文为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滕子京被贬岳州后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借景抒情,暗含对友人的劝慰。 文章结构与核心内容 1. 写景:洞庭湖的两种境界 - 阴雨霏霏时:描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萧瑟景象,引发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愁之情。 - 春和景明时:刻画“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明媚风光,勾起游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悦之感。 2. 抒情:超越个人悲喜的胸怀 - 借两种览物之情的对比,引出“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好坏或个人得失而动摇心志。 - 点明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成为千古名句。 文学特色 - 骈散结合:既有“衔远山,吞长江”的散句气势,也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骈句工整,读来朗朗上口。 - 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层层递进地引出人生哲理,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 历史影响 - 文中“先忧后乐”的思想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标杆,至今仍被视为理想人格的象征。 - 岳阳楼因文而名满天下,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成为文化地标。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9: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84
阿松1周前
阿松作品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历史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于1046年应好友滕子京之请所作,借岳阳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背后折射出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与滕子京的贬谪经历,以及儒家士大夫超越个人得失的政治理想。 创作背景与故事 政治背景:庆历新政(1043-1045年)失败后,范仲淹与滕子京均遭贬谪。滕子京于1044年谪守巴陵郡(今岳阳),虽处逆境仍励精图治,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时居邓州,未亲临岳阳楼,仅凭滕子京所赠《洞庭晚秋图》及书信完成创作。 写作动机:表面为楼记,实为借景抒怀,回应政治挫折。范仲淹通过对比“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两种景象引发的迁客悲喜,批判个人得失局限,提出“古仁人之心”的理想境界。 核心情怀内涵 “先忧后乐”的济世精神:主张士大夫应超越个人荣辱,以天下苍生福祉为先。范仲淹自身实践如购置义田救济族人、终身清贫,印证了这一情怀并非空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胸襟:强调无论顺逆均保持恒定心态,体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范仲淹多次被贬仍心系朝政,如处江湖之远仍忧国事,彰显此境界。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文章既直面迁客骚人的情感局限,又通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论述,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结合,形成完整哲学体系。 历史影响与价值 文学地位:突破传统楼记写景框架,以情景交融、议论升华的手法开创散文新境界,被誉为“千古奇文”。清代金圣叹评其“一肚皮圣贤心地,发而为才子文章”。 精神传承:“先忧后乐”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典范,激励后世知识分子担当社会责任。其现实意义在于启示现代人超越物质得失,坚守公共责任。 #历史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6: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虚实结合,时空腾挪,写景状物,壮志抒怀,写尽巴陵胜状,酣洒心中概叹,岳阳胜景天下闻名,“忧乐”情怀万世传颂。《岳阳楼记》让岳阳楼一举跻身“江南四大名楼”,也让洞庭湖更加声名显赫,岳阳也成为了公认的“江湖名城”。读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写《岳阳楼记》前范仲淹根本就没到过巴陵郡,那时就觉得奇怪,范仲淹怎么这么厉害,“无中生有”“闭门造车”都宛如久居巴陵、身临其境,摩物状景皆如亲眼所见?闲来无事,查阅典籍资料才知,范仲淹能才思泉涌、挥毫写就了这一传世佳作,除了参阅好友滕子京寄送的《洞庭晚秋图》外,北宋时期岳阳旅游宣传“第一人”——临湘人张尚阳的倾情讲述也是功不可没的。 张尚阳,1011年出生于岳阳临湘市聂市镇张家门碧峰潭,家族显赫。其父张实万,为后梁名将张汉杰后裔,后唐时期迁居临湘隐居。张尚阳幼年在家乡攻读经史,后随兄长赴京深造,拜太史鲁宗道为师。因才华出众,被宋仁宗选为驸马,与升平公主(仁宗之妹)成婚,获封驸马都尉。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抵御西夏。宋仁宗派张尚阳以驸马都尉身份随行,担任参谋。张尚阳出生于岳阳临湘市聂市镇,自幼熟悉洞庭湖及岳阳楼周边地理环境。他与范仲淹在西北共事期间(1040-1043年)交情深厚,公事之余,两人经常促膝长谈。张尚阳曾向范仲淹详细描述家乡风物风貌,让范仲淹对这个从未涉足的文化古城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1046年,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创作《岳阳楼记》时,虽未亲临岳阳,但凭借张尚阳的描述及滕子京寄送的《洞庭晚秋图》,得以生动描绘巴陵胜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张尚阳对家乡岳阳的大力宣讲,间接助力了《岳阳楼记》的诞生。 张尚阳家族名人辈出自北宋至明代共出进士26人(宋代15人,明代11人),包括四位宰相(张尚祖、张治、张居正、张瑞图)、哲学家张载及书画家张瑞图,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门”。其父张实万墓地位于临湘市聂市镇荆圣村,墓碑保存完好,上有宋仁宗亲撰祭文。199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为张氏后裔祭祀之地。 同时,张尚阳还是临湘地方艺术“地花鼓”的催生者。张尚阳携升平公主回乡省亲时,其仪仗音乐与地方民俗结合,经时人反复提炼糅合,最终促成临湘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地花鼓”的诞生。#岳阳楼记#张尚阳与范仲淹#岳阳旅发大会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