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40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4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1
河岳铸魂:陕西抗战的铁血荣光 “黄河防线安则陕西安,陕西安则西北安,西北安则西南安,西南安则国家安。”这句镌刻在抗战史册的论断,道尽了三秦大地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战略分量。从黄河岸边的浴血坚守到后方的倾囊支援,陕西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赤诚,为抗战胜利筑起了不可摧垮的精神与物质长城。 防线如铁:拒敌西侵的战略屏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沦陷,陕西成为衔接西北与西南的战略枢纽,既是抗战大后方,更直面日寇铁蹄的最前线。国共两党对这片土地的战略价值有着清醒认知,从北起陕北府谷,南至潼关、风陵渡,一道千里河防防线迅速构筑而成,成为保卫西北的核心屏障 。 潼关天险前,国军精锐重炮团严阵以待,日军自1938年攻占风陵渡后隔河炮击,仅1938年就发射炮弹5400余发,炸毁铁路设施无数,却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 。陕北吴堡不足4万人的小城,坚守七年之久,成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 。八路军河防部队与国民党守军众志成城,1938至1942年间历经70余次战斗,粉碎敌人数十次进攻,仅府谷曾短暂沦陷数小时,终以血肉之躯将日军拒于黄河之外 。 兵员如潮:三秦子弟的家国担当 “人民深明大义,踊跃应征,自动入营与夫兄弟争服兵役,群团相率自动投军事实,层见叠出。”抗战时期陕西人口不足千万,却承担着每月征兵1万的艰巨任务。即便到1941年已面临“合格壮丁所余无多”的困境,仍竭尽全力支援前线,至抗战胜利时累计输送兵员约120万人,占总人口的九分之一,青壮年参军比例高达60%,居全国前列 。 秦兵自古耐苦战的遗风,在抗战战场上化作惊天动地的壮举。孙蔚如、赵寿山等陕籍将领统领的第四集团军,驻守中条山两年半,参加13次战役中的11次,粉碎日军11次大扫荡,被卫立煌盛赞为“中条山铁柱子”,令日军无奈称中条山为“盲肠” 。1940年“六六战役”中,3000名陕军将士陷入重围,弹尽粮绝后高唱秦腔纵身跃入黄河,用生命践行“守土必死”的誓言 。台儿庄战役中,陕军19个团以“生在陕西,死在山东”的决绝重创日军,为大捷奠定基础。 育才如林:军政摇篮的薪火相传 陕西不仅是战场前线,更是国共两党培养抗战人才的重要基地。1936年创办的抗日红军大学迁至延安后更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以黄埔精神激励学员,抗战期间培养军政干部达10多万人,成为领导抗战的骨干力量 。 国民政府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5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8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