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示儿·陆游 此诗是作者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或绝笔。此时八十六岁的作者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此篇,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作者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金斗争,而作者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此篇为小学生需背诵的75首古诗词之一。 陆游,号放翁,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少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又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的排斥,最后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有高就,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嘉定二年冬,86岁的作者临终在榻上咳血写下此诗。一生力主抗金,却眼见朝廷偏安一隅。最后28字耗尽生命,把遗恨炼成淬毒的箭。可叹他死后66年,南宋亡于蒙元铁骑,九州再陷血海。这声嘱托,终成飘散在历史寒风里的呜咽。 南宋最硬核的诗人 八十六岁病终前写给儿子 一生热血传奇 却抱憾终未等到北伐日 读之令人泫然泪下 个中情怀如日月光耀 昭然天下 彪炳千秋!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古诗解析《示儿》五年级上册为什么陆游临终前最遗憾的不是生死? #国学文化 #家长辅导 #学习方法 #育儿 #背诗 陆游的 “意难平”诗句深层解析:以 “悲” 起笔,以 “望” 收尾全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从个人生死的通透,到国家未统一的悲痛,再到对未来的殷切期盼,情感张力极强。 首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通透中的 “留白” “元知” 即 “本来就知道”,体现陆游对生死的豁达 —— 他明白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世间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将归零。但这种 “豁达” 是为了铺垫下文:正因为 “万事空”,唯独 “不见九州同” 的遗憾才更显沉重。用 “空” 反衬 “悲”,让悲痛更具冲击力。 次句 “但悲不见九州同”:全诗的 “情感核心” “但悲” 是全诗的转折,也是陆游一生的 “痛点”。“九州” 是中国的代称,“九州同” 即国家统一 —— 这是他从青年到老年,从未放弃的理想。 三、四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痛中的 “希望” 前两句写 “悲”,后两句却笔锋一转,从 “悲” 中生出 “盼”—— 他坚信,总有一天会收复中原;即便自己已死,也希望儿子能在祭祀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示儿》不是一首 “普通的绝笔诗”,它是陆游一生的 “精神自传”—— 从青年的 “壮志凌云”,到中年的 “壮志难酬”,再到老年的 “临终寄望”,所有的情感都浓缩在这 28 字中。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不是口号,而是一生的坚守;真正的理想,不是空想,而是即便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愿意为之等待、为之期盼。正如后人评价:“放翁(陆游号放翁)一诗《示儿》,胜却千言万语,一字一泪,一字一血,皆为家国。” 这份跨越生死的爱国心,正是《示儿》能穿越千年,至今仍能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本原因。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