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杞游9月前
泉州元妙观,一个视频看完这座始建于西晋的,福建第一座道教宫观 #旅行推荐官 #元妙观 #玄妙古观 #泉州 #道观 泉州元妙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街新府口56号 ,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历史悠久 。 其初名白云观,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名玄妙观,清康熙七年(1668年),为避圣祖玄烨之讳,易名元妙观,名称沿用至今 。 元妙观坐北朝南,占地十亩,中轴线上有灵官殿、凌霄殿和三清殿,凌霄殿最为高大宏伟 。大殿两旁还有元辰殿、文昌殿、财神殿、土地殿和金亭、综合楼等附属建筑 。 建筑上,三清殿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六根高3.2米、直径0.84米的雕龙石柱精美,东西外墙八个石窗和殿后五面墙壁分别嵌有雕刻道教故事图案的石雕、砖雕 。殿顶九条龙脊,脊上雕有老君炼丹炉、飞龙、麒麟和各种道教饰物 。 观内主要供奉三清尊神、玉皇大帝、西王母以及道教的正统神,是泉州的道教活动中心 。每逢国家或道教节日、神诞,元妙观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仪式,设坛打醮 。 历史上,元妙观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丹宝齐全、名道辈出而成为泉南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明清两代管理道教的“道纪司”都设在元妙观内,如今是泉州市道教协会址所在地 。
00:00 / 09: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7
#泉州元妙观,位于泉州市城内东部中华铺。元妙观是道教传入泉州后所建的第一座道观,也是道教传入福建的第一座,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因主殿供奉玉皇大帝,泉州人尊称为“天公”,故元妙观又被称为“#天公观”。三座殿宇分别是三清殿、凌霄殿、灵官殿,融道教和闽南古建筑为一体。 宋大中祥符间(1008),改天庆。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改玄妙(取《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清康熙七年(1668),为避圣祖玄烨之讳,又易名元妙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观前在照壁塑有太极图、星象、日月。各殿之前都铺有青石龙陛浮雕,使殿宇更显庄严肃穆。观内外凿有七口丹井,布列成北斗星座状,称七星井,传为道士炼丹所用。观内原有一棵晋代所植的大桧树,树围7尺余、树高1.6丈,浓荫如幄,传说明代纪道人曾坐在桧树上炼丹。桧树旁建有固定的戏台,每年除夕,通宵达旦演戏,常有欠债的穷人前来避债,度过年关,戏台又叫“避债台”。 元妙观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丹宝齐全、名道辈出而成为泉南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明清两代管理道教的“道纪司”都设在元妙观内。 清末以来屡遭破坏、占用,日渐废圮,至“文革”中毁坏殆尽,全观只存中殿左脊一角四间。龙陛不知去向,龙柱于上世纪70年代移建于泉州开元寺内准提禅林的山门廊中。1996年,政府规划复建。 据《泉州府志·宫观坛庙》记载:元妙观最早为白云庙,建于晋太康中。其时,泉州还像个海岛,庙当弥漫于沧海白云间。至于规模大小、供何神衹,未见记载。神龙元年(705年),重建白云庙,“庙”改为“观”。是年武则天卒。李氏宗室及大臣杀武后宠臣张昌宗、张易之,迎太子李显即位,故改为中兴观,这时观中已经有玉皇上帝殿和太上老君祠(亦称老子祠)。 关于玉皇上帝的塑像,据考査是唐代才出现的,其神话传说也形成于唐代。神话云:古代有个严妙乐国,国王净德时王,年老无子,曾祈求太上老君赐个儿子以继承王位。皇后梦老君送子,遂怀孕,于正月初九日生下一子。王子长大后不愿做皇帝,登普明香严山学道。道成,辅国救民,度化群生,总执天道,总管三界(上中下)、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和饿魔)的一切祸福。玉帝的出现虽然晚于老子,但他是天地万物至高无上的神。而老子是唐代皇帝的祖宗,所以玉皇和老子都享有专殿。#玄妙观 #寺庙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0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1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