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卢钺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带译文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雪梅》(二首其一) 作者:卢钺(一说卢梅坡,南宋诗人) 朝代:南宋 体裁:七言绝句 题材:咏物诗(借物说理) 二、作者简介 卢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威仲,号梅坡。 创作特点:善咏物,语言通俗生动,常寓理于景。 相关作品:《雪梅二首》是其代表作。 三、诗句分析与重点赏析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分句解析与重点: "梅雪争春未肯降" 拟人:赋予梅、雪人性化的"争春"动作,展现二者互不相让的生动画面。 炼字:"争"字突出竞争感,"未肯降"强化对峙状态,为下文评理铺垫。 提问:为何梅雪要"争春"?(引导学生思考二者的象征意义:梅代表坚韧芬芳,雪象征高洁纯净。) "骚人阁笔费评章" 典故:"骚人"指文人墨客,呼应屈原《离骚》的咏物传统。 画面感:诗人搁笔沉思,体现评判梅雪高下的难度。 关键词:"费"字强调思辨过程,暗示事物各有所长。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对比:通过"逊"与"输"点明梅雪各有短长,白与香形成感官互补。 哲理:万物皆有优缺点,应客观看待,取长补短(核心教学重点)。 语言特色:对仗工整,音韵朗朗上口,适合诵读记忆。 四、整体赏析 主题思想: 通过梅雪争春的拟人化辩论,揭示"各有所长,和谐共生"的哲理。 启发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优缺点,避免片面比较。 艺术特色: 拟人+对比: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增强趣味性与思辨性。 以小见大:借日常景物阐发深刻哲理,体现宋诗"理趣"特色。 延伸思考: 联系生活实例:如何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比较阅读:王安石《梅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不同诗人对梅、雪的描写)。 五、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咏物诗盛行,诗人常借物喻理。 文化背景:梅、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梅象征高洁傲骨,雪象征纯净无瑕,二者并提体现文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四年级 #四年级语文 #古诗词 #古诗词的魅力 #看见音乐计划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四年级上册古诗《雪梅》宋代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 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卢钺,别名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流芳百世。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唐诗三百首幼儿早教 #唐诗宋词三百首 #启蒙早教儿歌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8: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