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养亲,以欢承情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有何别乎”,两千多年前,孔子一语道破孝道真谛——豢养犬马尚能给予温饱,若对父母仅有物质供养而无敬爱之心,与饲养动物又有何本质区别?曾国藩更进一步提出“养亲以欢心为本”,将孝道的核心聚焦于让父母内心愉悦。这跨越千年的智慧,如明灯照亮我们践行孝道的路径,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效仿与践行。 敬是孝的根基,是心灵共鸣的起点 敬,并非流于表面的恭顺,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敬重与珍视。古有仲由百里负米,只为让双亲尝上美味;今有陈斌强用布带绑着母亲上班,五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他们所为,皆是对父母深深的敬爱。这种敬,是看到父母鬓角白发时的心疼,是听到父母唠叨时的耐心倾听,是在父母做出选择时的尊重支持。就像一棵大树,敬是深埋地下的根,只有根扎得深、扎得稳,孝之树才能枝繁叶茂。若无敬,孝便如无本之木,徒有其表,难以长久。 欢是孝的温度,是情感交融的桥梁 “养亲以欢心为本”,欢心是父母内心最真切的渴望。父母一生操劳,为子女遮风挡雨,他们所求并非丰厚的物质回报,而是子女真诚的笑容与温暖的陪伴。一封手写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牵挂与问候,能让父母反复阅读,嘴角上扬;一次全家出游,在欢声笑语中共享天伦之乐,能让父母忘却生活的疲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如春日暖阳,温暖着父母的心。欢心,让孝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充满温情的互动,是亲子之间情感的自然流淌。 敬与欢交融,绘就孝道华章 敬与欢,如同孝道的双翼,缺一不可。敬为欢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只有心怀敬重,才能发自内心地让父母欢心;欢则是敬的外在体现,通过让父母愉悦,进一步深化了敬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将敬与欢融入日常点滴。工作之余,多陪父母聊聊天,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节假日,精心准备一份小礼物,给他们一个惊喜;父母生病时,不离不弃,悉心照料,用行动传递关爱。让敬与欢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光彩,让父母在有生之年感受到子女的深情厚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道不能等待,让我们以敬为笔,以欢为墨,在人生的画卷上绘就孝道的绚丽篇章。效仿古人,从当下做起,用敬与欢诠释孝的真谛,让父母在温暖与幸福中安享晚年。如此,方不负父母养育之恩,不愧为人子女的本分。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传播国学经典。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什么意思呢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关于“孝”的深刻阐述。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逐句解释: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孔子指出,当时许多人认为“孝”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父母(比如提供衣食住行)。2.“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就连犬马这样的动物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比如家养宠物或牲口)。如果孝只是“养”,那么这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3.“不敬,何以别乎?” 关键在于,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和礼敬),那么赡养父母和饲养动物又有什么不同?核心思想:孔子强调,孝的本质在于“敬”,而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供养。真正的孝需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对父母的态度要恭敬,关心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言行合礼:在侍奉父母时保持礼数(如态度温和、耐心倾听等)。•区别于“功利”行为:孝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子女对父母自然的情感表达。现实意义:这段话至今仍有警示作用。现代社会很多人以为给父母钱、买礼物就是孝,但忽略了陪伴、沟通和情感支持。孔子提醒我们: 孝是“敬养结合”,缺一不可。 (比如:对父母不耐烦、冷漠,即使给再多钱,也算不上真正的孝。)扩展: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敬”是孝的关键。例如:•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最难)。•《礼记》中也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些都与“敬”的内涵一脉相承。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论语为政篇 子由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翻译圣贤论孝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孔子立于杏坛,弟子环坐)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说:“现代人的孝顺,只限在饮食方面供养父母。至于狗和马也都能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亲不敬的话,那跟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 物质上奉养父母,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要求。有些人认为有食物让父母享用,有衣物供父母使用,就是孝顺了。然而却少了一份恭敬之心,甚至有些人对动物的爱护比对父母还要用心,岂不是父母反而不如宠物? 精神上的孝敬,才是人和禽兽的差异。对父母的孝,不仅是给予物质上的照顾,还要诚心诚意,敬重父母、恭敬父母,有诚意的孝,而不是形式上的顺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供养父母。但即使是犬马,也能得到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供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烽火乱世中,人们高举“孝”字牌匾,却背后争产夺田,老父独坐空堂。) 当自然大道被废弃,才会强调“仁义”“孝慈”等伦理规范,这本质上是社会失序的产物。真正的“孝”应顺应自然天性,而非刻意标榜的道德教条“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庄子云:“孝悌仁义,此役其德也。庄子主张“至德之世”中,人们的行为源于本能而非刻意的道德约束。若社会推崇“孝”,恰恰说明自然天性已被破坏,如同健康的人无需标榜“不生病”,真正的“孝”应是子女对父母的天然情感流露,而非被道德框架绑架的“义务”   墨子言:“孝,利亲也。 庄子认为,“孝”等道德概念是人为强加的束缚,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真正的“至德”应是摒弃刻意的伦理规范,回归自然本真。墨家 墨子认为,“孝”需与“义”结合 “义,利也”(《墨子·经上》),真正的孝是为父母创造实际利益,而非仅遵守礼仪形式。这一观点与墨家“尚用”“节葬”等主张一脉相承(如反对厚葬浪费,提倡薄葬以减轻家庭负担,亦是“利亲”的体现)。 主张“兼爱”,认为“孝”应不分亲疏贵贱,强调“孝”与“义”结合,即“孝,利亲也”(《墨子·经上》),注重实际利益对父母的回报。汉文帝刘恒 生母薄太后病重时,“亲尝汤药”,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孔门十哲 #论语 #子由#为政篇#高考必学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6: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