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1961年前
割麦子能有多累呢?好多城里人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也无法想像,今天呢,我详细说一说。 每年到了五六月间,陕西甘肃一带的麦子说黄也就黄了。而且,黄了的麦子最怕下雨,如果有三四五的连阴雨,熟了的麦子在地里就会长芽,这样一年的收成就完蛋了,所以麦子必须趁天气好的时候抢收。 现在有联合收割机,每家最多也就七八亩地,三四个小时就收割完了,剩下的就是晾晒的问题。但是,在2000年之前,陕西、甘肃一带的联合收割机还很少,麦收的各个环节,都要老百姓手工操作。 各家各户种的麦子无论多少,都是要一镰刀一镰刀地割下来,运回家里,打碾晾晒,颗粒归仓。这样,整个一套程序操作下来,老农民就不是一般的累、也不是一般的忙了。 人工割麦子十分累人的。割麦子的时候,腰要一直弯着,或者蹲着前行,左手把麦子往怀里一搂,右手持镰刀使劲把搂回来的麦子齐根割下来,之后捆成一个个的麦捆,方便装车运回到家里。这个动作要不停的重复,每天几千次,直到把你累的怀疑人生。 而且,麦穗上的麦芒非常扎手,从针尖对麦芒这句话里你就可以感受的出来麦芒有多尖锐了,经验不丰富的人割麦子,一趟割下来,除了腰酸背痛腿抽筋之外,搂麦子的左手还会被麦芒扎得红肿,拿镰刀的右手磨的生疼。 五六月割麦子的时候,正是陕西关中的盛夏,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在35°以上,如果是城里人或者现在的年轻人,别说还要割麦子了,就是在麦子地里一站,也会汗流不止。而老农民在这样的天气里还要不停的挥舞着镰刀割麦子,这里不用过多的文字描述,大家都能想像的出来有多累多热了。 所以,有人说,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往往都是不用干农活的有钱人或者城里人,当农民,成天干不完的活,一天累死累活的,那里来的浪漫?#农民 #陕西 #甘肃 #打工人 #宁夏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2
董宇辉1年前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1200多年前35岁的白居易,在陕西周至任县尉时,看到农户收麦的艰辛,感慨生活不易,写下此诗。沧海桑田,城市历经种种变迁。但农村的收获,年复一年从来如此。太阳直射点快要接近行星北回归线的时候,芒种节气来临,日头暴晒,夜风燥热,短短几天,沉甸甸的麦穗,就变得坚硬紧实,麦秆也枯黄干脆。金黄色的不规则地块,铺展在山前平原,点缀在山间空地。有风吹来,金色麦浪翻滚,若隐若现出一个个草帽和佝偻的脊背。从去年深秋埋下种子开始农民就在期待这一天。 小麦头重脚轻,熟透之后要尽快收割,不然一场大雨大风就会摧毁所有的希望。所以农民要在这短短几天,用光全身力气去抢收抢种。每年只在此时出现的布谷鸟,鸣叫出独特的声音,仿佛是提醒和催促,想偷懒的人都不好意思。它的叫声穿过沙沙的杨树叶,穿过窸窸窣窣的麦芒,传到儿时的我的耳朵里。那时候,父母总是低弯着腰,一手抓握住一撮小麦,一手挥动镰刀,割断麦秆,发出整齐的噌噌声,他们一边麻利的劳动,一边给我讲流传已久的故事,说布谷鸟是一个懒汉转世,因不抓紧抢收,突发暴雨导致小麦倒伏落地,最终颗粒无收活活饿死的悲惨故事,我一边漫不经心的听着,一边不以为然地从口袋里拿出水甜沙瓤的杏子大口吃着。 那时候还有从甘肃一带匆匆赶来的麦客,为那些家里地比较多来不及收获的人家提供劳力,挣些辛苦费补贴家用。他们坐着长途汽车,有的甚至扒着火车,成群结队,风尘仆仆。虽然骨瘦,但很有力气。主家做饭的时候,只要油水重些,茶水桶里茶叶多些,他们就会更卖力,镰刀也会压得更低些,这样主家就能保留更长的干麦秸,用作牲口饲料。他们大口的吃着,沉默的干着,匆匆结束,然后赶往下一个地方。 收获是农民最大的事,端午前后的小麦(油菜稍早些)和中秋前后的玉米(大豆红薯油葵等)最甚。其他一切事情都显得无足轻重,都要为它们让路,哪怕轻微的头疼脑热也要忍着。但印象中,爸妈每年都不厌其烦,早早张罗,去山里摘很多槲叶,煮出清香,擦洗掉表面的绒毛,数张叠在一起,将泡好的糯米,大豆,红枣放在中间,然后合裹起来,用煮过黄花菜叶子作绳(煮后更有韧性),将其紧紧绑着。放在大铁锅,咕咕嘟嘟的煮一晚上,父亲晚上多次起床给灶火里添柴,等到清晨木头的青烟和粽子的清香,从窗纱飘进来,我鲤鱼打挺,起床和姐姐弟弟,迫不及待的吃粽子。 印象中,紧张的农忙,总是飘满了粽香。#董宇辉 #与辉同行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8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5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2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