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巴以和平协议“第一阶段”签署 和平落地比协议表面内容复杂地多 巴以“和平计划”第一阶段协议。意味着所有人质将很快获释,以色列也将“按约定路线撤军”,这是巴以乃至中东地区迈向持久和平的第一步。 以色列、哈马斯以及卡塔尔等斡旋方也证实了这一消息。10月10日以色列内阁进行表决,一旦通过,以方将在24小时内撤回至既定防线,72小时后哈马斯将启动释放人质的程序。这一消息无疑带来久违的“和平曙光”。但和平的兑现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第一,冲突根源未解,协议只能止痛,难以治愈。 巴以问题并非单一事件,从领土边界、难民安置,到耶路撒冷地位,每一个议题都牵动无数政治、宗教与民族的神经。哈马斯虽然在此轮谈判中被迫接受阶段性停火与交换,但内部派系林立、受外部势力影响深重。以色列国内的政治分裂同样严重,现任政府要在强硬派与民意压力间维持平衡,任何让步都可能被解读为“软弱”。在这种现实下,即使协议文本写得再完美,也很难解决双方的根本不信任。 第二,美国的主导角色既是推动力,也可能成为变量。 特朗普将这份协议视作“持久、强大、永恒和平的第一步”,这显然意在为自己塑造国际调停者的形象。但当前美国政坛正处在高度分化的选举周期中,和平进程的延续,很可能取决于政治风向而非外交逻辑。一旦美国国内局势或外交重心变化,巴以问题极有可能再次被边缘化。 第三,地区格局复杂,任何单边主导的协议都难以持久。 过去几年,中东地缘政治重新洗牌:伊朗、沙特、土耳其等国在地区安全议题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若缺乏阿拉伯国家集体参与与国际监督机制,单凭美以主导的协议难以获得区域信任。更现实的是,加沙的重建、停火的监督、人道走廊的运行——这些都需要多国协作与持续资金支持。任何一环失衡,和平就会坍塌。 第四,和平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社会层面的信任重建。 从《奥斯陆协议》到如今的“第一阶段”,每一次谈判几乎都被突发冲突撕碎。 根本原因在于,和平从未真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当巴勒斯坦的孩子依然在炮火中长不大,以色列民众仍担心从天而降的火箭弹,纸面协议注定无法抵御现实的暴力。和平,不仅是外交家的签字,更是社会心理的重建。从签字桌到边界线,从白宫到加沙,从政治承诺到民众生活,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与博弈。 真正的和平,不在于谁宣布开始,而在于谁能坚持到底。#全球记者手记 #热点零距离 #抖音全球观察团 #巴以冲突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99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5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9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