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如何评价他的文学成就? 2025 年 10 月 9 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克劳斯瑙霍尔考伊·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授奖词为“以表彰他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力量”。这一授奖不仅是对其个人文学成就的认可,更标志着当代欧洲文学传统中“中欧叙事”的延续与革新。作为 2015 年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拉斯洛早已凭借《撒旦的探戈》等作品奠定国际声誉,其文学地位的积累可追溯至 1985 年震动东欧文坛的创作起点。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Mats Malm)强调其“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全部创作”,这一评价与国际评论界的定位形成呼应。苏珊·桑塔格曾称其为“当代最富哲学性的小说家”“能与果戈理和梅尔维尔相提并论的匈牙利启示录大师”,德国作家塞巴尔德则认为其作品“像果戈理的《死魂灵》一样具有普世意义”。匈牙利文学评论家拉约什·雅诺西进一步指出,拉斯洛的叙事声音是“持续不断的语言行动”,其世界观“试图打破文学传统的框架和边界,希望他的文本可以造一座桥——作为雅各之梯——连接天与地之维度”,这一论述暗合授奖词中“修复文明断裂的精神桥梁”的深层意涵。 作为卡夫卡、穆齐尔以来中欧文学传统的当代继承者,拉斯洛的创作融合了“卡夫卡式荒诞与独特语言实验”。2015 年布克国际奖评委会曾以“令人眩晕的散文风格,探索了人类在混乱世界中的处境,其作品如同对现代文明的哲学追问”定义其文学特质,这一评价揭示了其创作的核心面向:通过形式创新(如“漫长的独白”式叙事)、哲学深度(对存在困境的永恒思考)与跨文明对话(从东欧剧变到东亚视野的创作扩展),构建跨越地域与历史的文学宇宙。其四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不仅记录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阵痛,更以“启示录般的恐怖”为镜像,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普遍困境,最终在艺术的维度上完成对存在意义的重申。
00:00 / 4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 【匈牙利】作家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László Krasznahorkai)。 获奖理由:“他那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for his compelling and visionary oeuvre that, in the midst of apocalyptic terror, reaffirms the power of art.”) 他的第一部小说《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1985)。这部小说里,以一个荒废、归属感淡薄的乡村社区为舞台,塑造了一种时间与空间都似乎趋向停滞与崩裂的景象。人在其中既是支离破碎的个体,也像被牵引的幽灵。社会秩序、信仰、人与人的信任关系都破碎。 其后,《反抗的忧郁》(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1989),将他的风格和主题推得更深、更广:在一个看似小镇的地方,一个致命的马戏团带来一具死鲸,引发恐慌与变形——人与集体的恐惧、理性的边缘状态、信仰与暴力之间的幽暗张力。 《蒙古的樊笼》(The Prisoner of Urga,1992)源自他在蒙古的经历。 《苍穹下的荒废与哀愁》(Ruin and Sorrow Beneath the Heavens,2003)则涉及他的中国之旅。 《下面的西王母》(Seiobo There Below,2008)。 《温克海姆男爵返乡》(Baron Wenckheim’s Homecoming,2019)。 ......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时代,严肃文化正在消失,不是它被威胁,而是它不能适应市场法则、无法售卖,被称为无用的文化,已经从地图上消失。” #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奖 #书单 #读书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