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子悦读10月前
《绿山墙的安妮》“如果你决定过得愉快,那你总能如愿。” #上热门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女作家莫德,她写作于1904年。这个故事,直到今天读起来都会觉得热气腾腾,简直可以融化生活中的一切冰块。 为什么我们要读这本书呢?我们都会有一些时刻,觉得不太顺利,不太如愿,那应该怎么办呢?安妮的答案是“如果你决定过得愉快,那你总能如愿。” 当年大文豪马克吐温,读完了这本书,特别激动,给作者莫德写了一封信,说:“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 安妮的确感动了很多人,她给了青年时代的希拉里·克林顿很多勇气,她点燃了《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创作灵感。 这本书还带火了一个地方,就是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在那里,绿山墙成了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好多读者慕名而来,想要看看安妮生活的地方。英国的威廉王子会专门飞到爱德华王子岛来度蜜月,他说安妮是凯特王妃的闺蜜。 主人公安妮从一出生,厄运就像影子一样,甩也甩不掉。她三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双双死于热病。后来被贫穷的托马斯夫妇收养,可惜几年后,这对夫妇就把安妮遗弃在郊外,安妮差一点就被饿死了。她又被另外一位太太带回了家,没想到这位太太有八个孩子,她为什么带安妮回家呢?就是要为这些孩子找个小保姆,拼命地干活。可是无论安妮有多么能干,她还是在十岁这年,被送去了孤儿院,这已经够悲惨的了吧?直到四个月后的一天,安妮意外地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说绿山墙农舍这个地方有一对兄妹想要收养她。她的人生终于有了转机。 书里有一句话,说:“我的人生就是一座埋葬希望的绝佳坟墓。”这真是太丧了。 可是即便在这种状况下,安妮依然能够通过努力改变一切。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有没有很想认识一下安妮呢?#文学 #读书#女性力量#绿山墙的安妮#绿山墙的安妮@抖音小助手 @DOU+小助手
00:00 / 1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1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翻开《绿山墙的安妮》,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童话世界的窗。红发女孩安妮·雪莉用她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将绿山墙的四季染成斑斓的色彩,也让每一个读者在平凡生活中瞥见了诗意栖居的可能。 安妮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以幻想为盾牌,抵御现实的粗粝。被孤儿院的阴影笼罩、因外貌遭受嘲笑的她,却能将“林荫道”命名为“白色的欢乐之路”,将“巴里家的池塘”看作“闪光的小湖”。这种对生活的诗意重构,不是逃避,而是对苦难的温柔反击。她教会我们:真正的浪漫主义,是在泥泞中仰望星空,在裂痕里种下玫瑰。 绿山墙的温情更让我动容。马修沉默的慈爱、玛丽拉克制的关怀,以及戴安娜真挚的友情,构成了安妮成长的底色。当刻板的玛丽拉最终为安妮的率真落泪时,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羁绊——接纳差异,允许棱角的存在。安妮用她的“不完美”撕开了世俗标准的裂缝,让周围人重新思考:所谓的“正确”是否扼杀了生命的鲜活? 合上书页,我常想:我们何尝不是现代社会的“安妮”?在标准化的人生赛道上,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合时宜的热情,往往被贴上“幼稚”的标签。但安妮的故事像一束光,提醒我们保留内心未被规训的角落。或许真正的成熟,不是磨平所有棱角,而是像绿山墙的樱桃树那样,带着伤痕依然热烈绽放。 这部诞生于1908年的作品,至今仍在为每个渴望自由的灵魂提供庇护。它告诉我们:生活或许平凡,但灵魂可以始终丰盈。就像安妮在窗边凝望的星空——即便身处泥沼,也要永远相信光的存在。#读后感 #小学语文 #写作文 #写后读感难 #教你写作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