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步辇图 #名画欣赏 #数字藏品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一幅著名人物画作品,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以吐蕃(今西藏)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臣禄东赞至长安向唐太宗求娶文成公主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时刻。 --- 画面内容与构图 1. 人物布局 · 画面右侧:唐太宗李世民端坐于步辇(一种代步工具)之上,由六名宫女抬辇,另有宫女持扇和华盖,姿态庄重威严。 · 画面左侧:三人依次而立,分别为身穿红袍的典礼官、吐蕃使臣禄东赞(面容恭敬,服饰具有民族特色)和一名白衣译官。 · 通过人物的主次、大小和位置安排,突出唐太宗的中心地位,体现唐代宫廷礼仪与民族交往的场景。 2. 艺术特色 · 线条简练:沿用魏晋以来的“铁线描”,人物衣纹勾勒流畅,富有节奏感。 · 设色浓重:以红、黑、白为主色调,色彩对比鲜明,凸显皇家气派。 · 表情刻画:唐太宗雍容威严,禄东赞谦卑恭敬,人物神态生动传神。 --- 历史背景 ·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派使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这一事件促进了唐蕃友好关系,加强了中原与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步辇图》不仅是一幅艺术珍品,更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 作者与版本 ·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唐代著名画家、政治家,曾任工部尚书、右相等职。擅长人物画,尤精于历史题材,代表作还有《历代帝王图》等。 · 现存《步辇图》为宋代摹本,但基本保留了阎立本的原作风格。 --- 艺术与历史价值 1. 纪实性:真实记录了唐代重要的政治外交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2. 绘画技法:体现了唐代人物画的典型风格,对后世工笔人物画影响深远。 3. 文化象征:成为汉藏友好关系的象征,至今在民族团结主题中仍被广泛引用。 --- 小知识 · 步辇是一种没有轮子的坐榻,由人抬行,在唐代多为皇室成员使用。 · 画中禄东赞的服饰、面容细节反映了唐代画家对异域人物的观察与尊重。 《步辇图》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更是千年民族融合的生动缩影。若您对细节或相关历史感兴趣,可以进入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 @中传新文创藏品 进一步探讨!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采薇图#国风古韵 #数字藏品 《采薇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画家李唐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淡设色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以殷商末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历史故事为题,展现了二人隐居首阳山采薇充饥的场景,是古代人物画中的经典之作。 --- 关键信息概览 · 作者:李唐(约1066—1150),北宋末至南宋初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代表,南渡后开创南宋院体山水新风。 · 创作年代:南宋初期(约12世纪)。 · 材质形式:绢本设色立轴(手卷形式亦存争议)。 · 尺寸:纵27.2厘米,横90.5厘米。 · 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 主题与典故 画作取材自《史记·伯夷列传》,讲述商朝遗民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商后,拒绝归顺新朝,隐居首阳山采薇(野豆苗)充饥,最终饿死的故事。二人被历代文人视为坚守气节、不妥协于政治的象征。 李唐创作此画时,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建,暗含对民族气节的颂扬,可能借古讽今,呼吁抵抗金兵入侵。 --- 艺术特色 1. 构图与布局 · 采用“一角半边”式构图,突出人物活动,背景山石树木简化,聚焦于伯夷、叔齐的神态与互动。 · 通过树木的倾斜方向和山石的走势,引导视线集中于人物,形成视觉中心。 2. 人物刻画 · 伯夷与叔齐形象清瘦,面容憔悴却目光坚定,衣纹线条遒劲(“折芦描”),展现其坚韧不屈的精神。 · 二人席地而坐,一人侧身倾听,一人抚掌言谈,动态自然,传递出患难与共的深情。 3. 笔墨技法 · 山石以斧劈皴渲染,笔墨酣畅淋漓,体现南宋院体画的典型风格。 · 背景松树用笔苍劲,烘托孤高氛围;远处雾气以淡墨晕染,营造空灵之感。 4. 意境营造 · 通过荒山野岭的环境和人物栖惶的姿态,强调隐士生活的清苦,反衬其精神的高洁。 · 画面留白处引发观者对“气节”与“生死”的哲学思考。 --- 历史意义与影响 · 政治隐喻:南宋初期,李唐借古喻今,呼应当时抗金背景,赋予画作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 艺术传承:开创了以历史故事寓托政治立场的人物画新风,对后世《归去来辞图》《苏武牧羊图》等题材产生深远影响。 · 文化象征:伯夷、叔齐成为忠贞守节的文化符号,《采薇图》亦成为宋代理学思想“重义轻利”的视觉诠释。 --- 争议与解读 · 创作动机:部分学者认为李唐旨在讽刺南宋朝廷的投降派,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吴冠中对绘画作品的核心理解可概括为:以“形式美”与“抽象美”为核心,主张绘画应脱离对具象内容的依赖,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语言本身传递情感与意境,同时强调艺术需扎根生活却又超越生活,实现“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的融合#画画 #吴冠中 。 1. 推崇“形式美”是绘画的本质:他认为绘画的美感不依赖于题材的故事性或具象描述,而源于视觉元素的组合——比如线条的韵律、色彩的对比、构图的平衡。例如他画江南水乡,并非单纯描绘房屋流水,而是通过简化的黑瓦白墙线条、色块分割,营造出诗意的视觉节奏。 2. 倡导“抽象美”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他反对“为抽象而抽象”,认为抽象美需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如自然中的光影、形态),但要剥离具象细节,让画面更聚焦于情感与意境的表达。他的作品常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既让观者能联想到现实场景,又能感受到纯粹的视觉美感。 3. 打破“内容决定形式”的传统认知:他提出“笔墨等于零”的争议性观点,本质是反对将“笔墨”(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形式)视为僵化标准,主张笔墨需服务于“形式美”与情感表达——若脱离具体画面的形式需求,再精湛的笔墨也无意义。 4. 追求中西艺术的融合实践:他一生致力于将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构图逻辑,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笔墨意趣结合,比如用油画的色彩层次表现中国画的留白意境,用中国画的线条灵动性打破油画的写实束缚,最终形成独特的“吴式风格”。#美术大师
00:00 / 07: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