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2
00:00 / 08: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西太平洋副高,也被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西太副高,是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太平洋上空。它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10月期间存在,并在这期间影响着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部的气候。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在夏季,随着太阳向北偏移,副高也会向北扩张,并可能会覆盖中国的华南、华东,甚至华北地区。副高中心在东海以南,副高脊线越过长江中下游。在副高覆盖的地区,由于高压的稳定控制,气流下沉,云层减少,日照增强,会形成持续的高温天气。 如果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增强,范围扩大,或者向北偏移,那么受其影响的地区的高温天气可能会增加。另一方面,如果副高强度减弱,范围缩小,或者向南偏移,那么受其影响的地区的高温天气可能会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西太平洋副高也与西太平洋台风的形成和路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副高边缘是台风的主要路径,副高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台风的路径。此外,副高还对亚洲东部的降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当西太平洋副高偏北或者强度增强时,受其影响的华北地区容易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因为这时高压控制的范围更大,下沉气流更强,导致云量减少,日照时间长,地面的温度自然会更高。 同时,副高的强度和位置也会影响到降水的分布。在副高控制的地区,空气的下沉运动使得云层较少,降水减少,也就更不容易有降温的机会。 所以,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位置以及其变化情况,与华北地区连续高温天气的发生、持续时间以及强度具有直接的关联。一般来说,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更北、强度更强,华北地区出现连续高温的概率就会增大。反之,如果副高偏南或者强度减弱,那么华北地区的高温天气可能会相对减轻。 然而,这只是一个大体趋势。实际的天气情况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海洋环流、陆地覆盖变化、极地冰雪融化等的影响,使得具体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连续高温 #高温预警 #高温 #西太平洋副高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3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5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2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8
河南干旱原因与抗旱困境 一、自然气候因素 1. 副热带高压与气候异常 - 河南干旱常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夏季高压控制下,高温少雨,蒸发量大,易形成“卡脖子旱”(如2022年与2025年夏季极端干旱)。 - 降水时空不均:全年70%降水集中在7-9月,其他季节降水稀少,春旱、秋旱频发。 2.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 - 近50年河南气温上升1.2℃,蒸发量增加,土壤墒情下降,干旱频率提高(1961-2020年干旱日数每十年增加4.6天)。 二、地理与水文条件限制 3. 地势与河流特征 - 西部山区蓄水能力差,降水快速流失;东部平原河道平缓,泥沙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弱。 - 湖泊湿地匮乏:豫东平原天然湖泊极少(对比湖北、安徽),缺少调蓄空间,雨季水流失快。 河南东部缺少湖泊蓄水。湖泊湿地改善水生态环境修复,大量的湖泊水库利于降雨形成。而豫东平原缺少湖泊水库,不利于降雨生成 4. 河道淤积与蓄水设施不足 - 如洪河、汝河等主要河流因长期未清淤,河床抬高,蓄水量减少30%-50%。 - 缺乏梯级水闸,无法有效拦截雨水,70%的径流在汛期流出省外,旱季无水可用。 河道湖泊存不住水,河南河道湖泊淤泥多,常年不清理淤泥,导致河道与湖泊浅, 又缺少水闸,导致蓄水能力弱,河南夏季虽年降雨量较大,但因集中在7—9月,又缺少必要的集水设施,缺少水闸阶梯拦截河水,导致河道里的水大部分流出河南境外,地表水利用率不高。其它季节,大部分小沟河干涸无水,洪河、汝河虽不断流,但流量较小。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 5. 农业水利投资不足 - 2000-2020年,河南水利投资占GDP比重从0.8%降至0.3%,低于全国水平,导致水利工程老化、新建项目滞后。 - “最后一公里”失效: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如电灌井)因资金不足,建设标准低,无法正常使用。 6. 水利工程质量与运维问题 - 面子工程普遍:部分新修电灌井不通电、水泵功率不足,农民需自拉电线抗旱(如豫东很多乡村,从家里拉电线到六七百米的地里,用电水泵从水井抽水,再用水管接到三四百米的地里抗旱浇地,,效率极低)。 #河南 #干旱 #农民种地不容易 #抗旱 #农业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4
#气候 #降雨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Subtropical High)是位于地球副热带地区(大致南北纬20°—35°)的稳定高压系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球气候、天气分布(如降水、风带)以及台风路径等有显著影响。 1. 形成原因 动力因素:由哈德莱环流(Hadley Cell)的下沉气流形成。赤道地区受热上升的空气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高压。 热力因素:副热带地区太阳辐射强,但下沉气流抑制对流,导致晴空少云,地表热量散发快,进一步强化高 2. 主要特征 位置:南北半球各有一个,夏季向高纬移动,冬季向低纬退缩。 结构:中心气压高(通常在1020 hPa以上),天气晴朗干燥,风力微弱。 带状分布:受海陆分布影响,高压中心常分裂为多个单体(如北大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 3. 全球主要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 北大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影响东亚季风和台风路径。 北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影响欧洲和北非气候。 南半球:如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分布较均匀。 4. 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干旱与沙漠形成:下沉气流抑制降水,导致副热带地区多沙漠(如撒哈拉、阿拉伯沙漠)。 季风驱动:与陆地低压配合,形成亚洲夏季风(如中国东部降水)。 台风/飓风引导:高压边缘的气流引导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如西太平洋台风西行或转向)。 西风带互动:与中纬度西风带交汇形成“副热带急流”,影响温带天气系统。 5. 中国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副高为例)夏季: 副高西伸北跳,推动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中国东部“梅雨”带。 副高控制区(如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伏旱(高温少雨)。 台风路径:副高脊线位置决定台风是西行登陆中国还是转向日韩。 冬季:副高减弱南退,中国主要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