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6: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5: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第307集】#氓 #诗经 #爱情 #古诗词 #文言文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叙事长诗,大约创作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全诗共六章,通过一位女子的自述,讲述了她从与“氓”(男子)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全过程。结构上分为: 1. 相识与定情(氓以贸丝为名接近女子,女子送他过河) 2. 婚期与等待(女子因无媒拖延婚期,男子催促) 3. 婚后生活(女子辛苦操持家务,男子逐渐冷淡) 4. 被弃与反思(女子回忆往昔誓言,痛定思痛,决心决裂) 赏析 主题 - 爱情与背叛:诗中展现了真挚爱情被现实消磨、最终走向破裂的悲剧。 - 社会性别不平等:男子可随意弃妻再娶,女子却只能默默承受后果。 - 人生哲理:“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与鸠鸟作比,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以免受伤。 艺术特色 - 叙事与抒情结合:全诗以第一人称叙述,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穿插抒情性的感叹。 - 比兴手法:桑叶“沃若”与“黄陨”象征女子容貌与情感的变化;鸠鸟食桑葚比喻沉迷爱情的危险。 - 语言质朴:口语化的对白与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  对女性的启发 1. 保持独立 无论是经济、情感还是思想上,女性都应保持自我,避免完全依附对方。 2. 理性看待爱情 热恋时要保持清醒,不要因一时的甜言蜜语而忽视现实的隐患。 3. 勇于面对变化 感情或婚姻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反思并果断抉择,而不是一味忍让。 4. 自我价值认同 不要把全部人生价值寄托在婚姻或伴侣身上,要拥有自己的追求与成长空间。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鸿雁于飞-刀郎2025上海演唱会基于《诗经》新作 《鸿雁于飞》创作背景与文化渊源。该歌曲改编自《诗经·小雅·鸿雁》‌,原诗以鸿雁象征流离失所的底层民众,刀郎在保留这一核心意象的基础上,将「鸿雁」具象化为自身音乐人格的投射——通过哲人/愚人对比,暗喻创作者为底层发声却遭误解的境遇‌。统文化元素的系统整合‌。歌词中「寒山暮孤灯孤舟」融合了张继《枫桥夜泊》的孤寂感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苍凉意象,「残荷枯梗诉情柔」则暗含宋词婉约派抒情特征,形成跨越朝代的文学对话‌。 ‌全篇通过「青石巷」「西楼」「荒丘」「梧桐」等古典场景构建漂泊语境,其中「望断天涯不见那人眸」既呼应《诗经》原作的游子主题,又隐射现代社会的情感疏离‌。 ‌从「珠泪凝更漏」的个体悲情,到「霜染荻花重」的生命喟叹,最终升华为「消散孤独梧桐」的群体性孤独,形成由微观到宏观的情感升华路径‌。 音乐与文学的跨界实验‌: 采用古琴、箫等传统乐器配器,配合「楚殿归鸿深断暮云层楼」的复调吟唱,实现《诗经》四言体向现代音乐叙事的转化,开创「新国风」表达范式‌。 ‌通过「离恨心中留」「残帘斜影」等意象,影射当代社会物质繁荣下的精神荒芜,延续《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该作品在上海演唱会首演时,以《情人》为前奏铺垫后突然切换至《鸿雁于飞》的国风篇章,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现场观众通过「古老旋律的集体共鸣」完成传统文化认同的仪式性重建‌。 “寒山暮孤灯孤舟”‌:融合张继《枫桥夜泊》的孤寂意境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苍凉感,以“孤舟”“老树昏鸦”等意象营造漂泊者的视觉化场景‌。 “青石巷口落风濯”‌:通过“青石巷”“残帘斜影”等细节,构建江南水乡的衰败美学,暗含对传统文明消逝的隐喻‌。 “残荷枯梗诉情柔”‌:以宋词婉约派的抒情方式,将枯萎的荷梗拟人化,象征破碎情感的无声控诉‌。 ‌“霜染荻花重”‌:借用元曲的物哀美学,通过“霜染”强化秋意萧瑟,映射生命流逝的沉重感‌。 ‌“珠泪凝更漏”‌:以“更漏”这一古代计时器象征时间凝固,通过泪珠凝结的意象传递深夜独处的极致孤独‌。 ‌“倚听冷月锁深秋”‌:将听觉(冷月无声)与触觉(秋寒)交织,形成多维度的情感压抑‌。 “望断天涯不见那人眸”‌:从个人相思扩展为对普遍性失联的哀叹,呼应《诗经·鸿雁》中流民无依的群体困境‌。
00:00 / 05: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诗经·唐风·绸缪》是一首描绘新婚之夜喜悦与缠绵的民间诗歌,属于《诗经》“国风”中唐地(今山西曲沃、翼城一带)的民歌,反映了先秦时期山西地区淳朴的婚恋习俗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的背景紧扣古代婚礼仪式。诗中“绸缪束薪”起兴,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束薪”是古代婚礼中捆扎柴草的仪式行为,象征着婚姻的紧密结合与生活燃料的准备,带有鲜明的民俗色彩;另一方面,又以“三星在天”等星象变化暗示夜渐深,为新婚场景设置了具体的时间维度。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通过“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反复咏叹,将新郎新娘在特定婚庆时刻那种恍如梦境的惊喜、羞涩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每章末尾“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的嗔问,看似无可奈何的调侃,实则将新婚夫妇间爱意缠绵、相见恨晚的浓烈情感推向高潮。 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巧妙地将婚礼仪式、星象变化与人物心理融为一体,既保留了民间歌谣的活泼生动,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质朴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让我们穿越千年仍能感受到那对新婚夫妇在特定礼俗场景下自然流露的真挚情感,展现了《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源头所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 #诗经 #诗经国风唐风绸缪 #风雅颂 #经典诵读#漫读经典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