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田那些事                        文:逸笙          儿时在河田墟度过。至今应该有四十多年了。          车站之前很宽阔,此时不知道为什么小了很多。好多乡下人在那里摆了摊,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老肖饭店还在,依旧卖粄汤肉丸,好像生意尚可。记得他家东西挺好吃的,肉丸味特别鲜,咸菜猪肉特别嫩。        那时有个河田旅社,四层的,应该是河田圩标志性建筑,绿色的窗,白色的墙,似乎炫耀着供销社的实力。当时最有食物、布匹、煤油、香烟、五金交电、糖果,均属供销社特供,那时的主任很牛,可以批条拿东西。好像我父亲写条子也相当有效,但父亲是老实干部,从不以公济私。       街头有二个剃头铺,一个是江姓开的,一个是体制是集体小店。江姓功夫了得,会掏耳,刮面毛,有点小名气。剃头刮胡子二角钱,都慕名而来,生意很好。      之前横街有搬运、修单车铺(单车铺另文有叙)、书店、照相馆、日杂、修鞋铺,打铁笼、卖粽屐等等,养就了一帮纯朴的民风,各家相安无事,一见面招呼,就是:有吃么?似乎都怕饿了一样。其实河田墟的生活简朴、真诚,谁都能说出某人住哪条街哪座屋。中午饭都是粄汤、擂茶,这种食物一直延伸了数百年,或许已经形成了一种难以抹掉的习惯和文化。       河田墟人好客,偶尔有亲朋来,即上街买菜,诸如豆腐咸鱼、萝卜青菜,确实是至上之物,那种家庭菜肴,清淡中可见真诚和热情。        河田墟三千多人,一半居民一半农业户口。有横街、米街、大街、盐街、粽屐街、伯公巷、水巷、上圩、田背、寨知肚等大街小巷。居民比较吃香,不用耕种,有米肉分配,而农民则靠自己养种,方有米肉。上圩那边工作同志较多,有公社干部、老师、医生等,形成了一个以同志为中心的地区,但也参插了不少小作坊家庭。       我小时读的小学,已改成了非常漂亮的学校,那株高大的桐油树不见了。石坣那边的榕树边,建了一座马祖庙,一直护佑着河田人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当年马来西亚女富豪陈金英女士捐赠的石桥不复存在了,建成一座非常漂亮的泰安大桥,夜晚熠熠发光的灯火,似乎说出岳溪人民愉悦的心情,螺河水衬映的灯火,正在诉说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一天,我骑单车走了老河田墟,那种难以抑制的心情,似乎看到了儿时穿开裆裤的感觉。今河田变成了县城,确实经过三十多年的变化,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2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4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3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