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钱冲3月前
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位于东亚,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约6.5%,是世界第三大或按某些计算第四大的国家。中国的地理特征极为多样,包括广阔的平原、山脉、沙漠、高原以及海岸线。 截至2025年,中国的人口超过14亿,由56个民族组成,汉族占绝大多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24年,中国的GDP达到了约19.39万亿美元,人均GDP约为13800美元。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和技术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5G通讯、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展望未来,中国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继续在全球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国也需应对诸如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挑战。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小优20303月前
中国历史:《华夏始祖》 在儒家学说里,“三皇五帝”是指燧人氏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kù)、尧、舜、禹。前三位是三皇,都是创始神话中的神人,或是史前人类生活方式进迹的象征。后五位是五帝,主要是部落联盟时代的杰出人物。 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华夏民族又称“炎黄子孙”,我们共同的祖先就是炎、黄二帝。 古往今来,中国历代皇帝大多通过为黄帝设庙祭陵来象征自己的正统地位,黄帝也是中国宗族文化的标志性人物。 在《史记》中,黄帝是五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讲述了黄帝始姓公孙,后改为姬姓,因为居住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的史实。 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兴盛的时代,有史料记载:“自燧人氏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网罟(gǔ)、耒(lěi)耜(sì),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shǐ)、文书、图画、律历、算术使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 后来,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被后人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包括一些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人也常自称“炎黄子孙”。 关于黄帝与蚩尤之战,史料中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黄帝在战胜炎帝之后,又擒杀蚩尤巩固帝位,所以黄帝与蚩尤之战也被视为黄炎之战的余波。 第二种说法是赤帝也就是炎帝,遭到蚩尤驱逐后,向黄帝求助,二帝联手在中冀将蚩尤擒杀。 第三种说法是蚩尤起兵进攻黄帝,兵败后被杀。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pí)、貔(pī)、貅(xi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皇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与第一种说法相吻合。 周代《逸周书·尝麦解》记载的内容讲述了第二种说法,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关于黄帝的最早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zhúo)鹿之阿(ē),九隅无遗,赤帝大慑(shè)。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第三种说法,见于战国的《山海经·大荒北经》
00:00 / 08: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8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东皇太一作为中国神话中的至高神祇,其形象和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但核心始终围绕其作为“天帝”或“至尊神”的象征。 一、神话与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1. 先秦楚地的主神 · 东皇太一最早见于《楚辞·九歌》首篇《东皇太一》,被描述为楚地祭祀的最高天神。“太一”意为“绝对唯一”,代表宇宙本源和终极秩序。 ·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信仰中,东皇太一是主宰天地、调和阴阳的神灵,祭祀仪式隆重,体现了对自然与宇宙力量的敬畏。 2. 汉代官方信仰的巅峰 ·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者将“太一”推崇为官方最高神,与“昊天上帝”融合,成为天帝的化身。《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一坛”,以最高规格祭祀,确立其国家守护神的地位。 · 这一时期的东皇太一被赋予护佑国运、统御万神的职能,成为中央集权在神权领域的象征。 二、文献记载中的功绩与象征 1. 创造与秩序之神 据《淮南子》《吕氏春秋》等文献,“太一”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虽未直接描述具体事迹,但其作为创世神的隐含地位至关重要。 在道家哲学中,“太一”是“道”的化身,主宰阴阳四时,维系自然平衡。 2. 文化融合的象征 东皇太一的信仰融合了楚地巫文化、中原天帝崇拜和道家哲学,体现了上古时期多民族神话的整合。其形象演变反映了中华文明从地域性信仰向统一神权体系的过渡。 三、文学与艺术中的形象升华 1. 《九歌》中的神圣威严 屈原笔下,东皇太一虽未直接登场,但通过祭祀场景的描绘(“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凸显其庄严肃穆、不容亵渎的神格。 2. 后世文学的再创造 在明清小说(如《封神演义》)及现代仙侠作品中,东皇太一常被赋予“上古天帝”“妖皇”等身份,统御洪荒世界,但其事迹多属文学虚构,脱离原始信仰。 四、与其他神话人物的关系 1. 与伏羲、黄帝的关联 汉代以后,其神格逐渐被玉皇大帝吸收。 2. 与“东君”的区分 东皇太一并非太阳神(太阳神为“东君”),而是更高维度的宇宙神,二者在《九歌》中分属不同篇章,职能明确。 五、历史影响的局限性 东汉以后,随着道教神系完善和佛教传入,东皇太一的独立信仰逐渐式微,其神职被三清、玉皇等取代。 东皇太一的“功绩”本质,是作为一种宇宙秩序与王权的象征。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17: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8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