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领导上位,同事不服?揭秘人性真相与破局之道 “以前一起吃饭聊天的同事,在我升职后突然疏远我,甚至公开唱反调……” 不少年轻管理者刚上任时,都会遭遇这样的困境。为什么曾经平级的同事变得不尊重你?是嫉妒?是挑衅?还是你哪里做错了? 其实,这背后藏着人性本能与职场规则的深层博弈。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权力学和中国职场文化三个角度,拆解这种“不服”背后的真相,并给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为什么同事会“不服”?人性三大本能。 1.“领地意识”:你的晋升,威胁了他们的安全感。 人类对“权力变化”极度敏感。当你从同事变成领导,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他们会本能地: -恐惧失去资源(比如你会不会削减他们的权限?) -担心被边缘化(“他以后会不会只重用自己人?”) -质疑你的能力(“凭什么是他?”) 典型表现: -故意不汇报关键信息; -用“以前都这样”拒绝改变; -私下议论“他也就是运气好”; >心理学解释:罗洛·梅在《权力与无知》中指出,攻击性往往源于脆弱感——同事的不尊重,本质是掩饰自己的不安。 2.“公平幻觉”:人们不相信年轻领导靠能力上位。 斯坦福教授菲佛在《权力》一书中揭示:大多数人认为“资历=能力”,一旦年轻领导破格晋升,同事心理会失衡: -“我干了十年都没升,他凭什么?” -“肯定是会拍马屁/有关系!” 典型表现: -强调自己经验老到(“我当年带项目时你还……”) -用细节刁难(“这个数据你考虑过吗?”) -期待你犯错(“看他能撑多久”) >研究数据:菲佛发现,员工对“空降领导”的抵触远高于内部晋升者,因为后者至少符合“论资排辈”的预期。 3.“试探性反抗”:新领导上任,必经历权力博弈。 中国社会学经典《中县干部》记录了大量案例:年轻领导上任前3个月,一定会遭遇“软抵抗”,比如: -开会时沉默,但私下唱反调 -表面服从,执行时拖延 -拉拢其他同事孤立你 为什么? 因为同事在测试: -你够不够强硬?(会不会妥协?) -你值不值得跟?(能不能带大家赢?) 二、如何破局?四步建立权威 视频里有介绍,请耐心看完。#职场干货 #职场晋升指南 #新手领导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
00:00 / 09: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13
广以副教授离世:青椒们,我们该如何在学术圈生存? 诺奖得主的学生,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教授选择离世,刷到这条新闻时,我正在改一篇需要大修的paper。看着屏幕上"41岁副教授,永远走了"几个字,手突然就抖了。 让我想起很多事情:因为稿件被拒了一次又一次而失落过,也曾因个别学术圈领导的无理言论雷到而感到愤慨,也听到同事说被PUA而怀疑自己能力的经历。我们都是普通人,都会在深夜怀疑自己的选择。最要命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种被困住的感觉。有时候书读多了,会很容易陷到某个点而想不明白。经历了这么多,我想分享几个想法吧: 首先,别把自己逼到墙角。不要为了面子选择那些明显超出自己能力的平台和职位,跳一跳够得着的桃子才最甜。那些光环名校的坑位,如果你没有绝对实力,包括关系,不如选择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慢慢成长。 其次,选择比努力重要。远离那些习惯PUA下属的领导,哪怕这意味着放弃更好的机会。一个尊重你的普通博导,比一个折磨你的院士更值得跟随。有些光环是别人的,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相信自己的判断,如果看透了这条路不适合,就坚决换道。 最关键的,记得开发自己的第二产业。我认识的几个师兄师姐,有的做培训,有的搞咨询,有的开公司,学术不顺时至少还有其他选择。把眼光放远点,学术圈外的世界很大,博士的能力在很多地方都受欢迎,而不仅仅是一张学位证。 其实,如果对外面世界了解,就往外走,别回头。如果真的决定回头,那就放平心态,接受人脉比能力更重要的现实,不要对所谓的公平抱太大期待。 有一种可能,是圈子病了,而不是我们病了,但我们得先学会在病态环境中保护自己。#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博士生 #学术圈 #PUA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2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69
00:00 / 1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1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