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1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界面自修复:全固态电池破茧成蝶 当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在续航焦虑与安全隐忧间艰难平衡时,中国科学家的一项突破性发现,可能正将我们推向储能技术革命的前夜。中国科学院黄学杰研究员团队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开发的阴离子调控技术,成功破解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实用化的最大瓶颈——界面接触难题。这项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先进材料》的研究,不仅标志着技术层面的重大进步,更可能成为改变能源格局的关键支点。 全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圣杯”,其理论能量密度可达现有锂离子电池的两到三倍,且彻底消除液体电解质带来的燃烧爆炸风险。然而,这道看似通往理想彼岸的技术路径,却被一道看似无解的难题阻挡: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电极之间难以保持紧密接触。传统的解决方案依赖外部持续加压,导致电池体积笨重、结构复杂,使“全固态”的优势在现实中荡然无存。 研究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不再从外部施压强化接触,而是转向内部调控实现“自我修复”。通过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利用电场作用使其移动至电极界面,形成富碘界面层主动吸引锂离子,自动填充所有缝隙和孔洞。这种“由内而外”的解决思路,体现了基础科学研究的精髓——当你改变看问题的角度,难题本身就可能成为突破口。 这项技术的深远意义远超实验室范畴。首先,它使全固态电池真正走向实用成为可能,意味着未来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充电时间大幅缩短,且安全性得到本质提升。其次,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高效储能技术的突破将加速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推动整个能源体系向低碳化迈进。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一突破发生在中国科研团队手中,凸显出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战略转型成效。当基础研究的投入开始结出变革性成果,国家创新体系也正悄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 当然,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落地仍需跨越工程化、成本控制的鸿沟。但无论如何,界面自修复技术的出现,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未来的窗口。在全固态电池经历了数十年“曙光在前”的徘徊后,我们或许终于等到了破茧成蝶的时刻。 当科技的星辰大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相遇,这样的突破不仅令人振奋,更提醒我们:最伟大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那些“不可能”问题的重新思考与巧妙破解。全固态电池的实用化之路依然漫长,但方向已经清晰,道路已经打通。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4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我国科研团队突破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核心内容概括: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电极与电解质界面接触问题。 1. 技术突破点: - 传统全固态电池需依赖外部设备持续施压来保持电极与电解质的紧密接触,导致电池笨重且难以实用。 - 新技术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电池工作时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移动至界面,形成富碘界面,能像"自我修复"般自动填充界面缝隙,使电极与电解质始终保持紧密贴合,无需外部加压。 - 基于此技术制备的原型电池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循环充放电数百次后,性能依然稳定优异,远超现有同类电池水平。 2. 产业影响: - 全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圣杯",具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优势。 - 此突破正值固态电池产业化关键阶段,多家企业(如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当升科技等)已披露其固态电池研发与中试进展。 - 行业普遍认为2026-2027年将是全固态电池装车试验的重要时间窗口,此次基础研究的突破为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与《先进材料》杂志。 #财经 #固态电池 #技术突破 #股票干货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7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