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又是一年秋。当语文老师感叹“学生才13岁,真正读懂《秋天的怀念》的,是讲台上的我”时,无数人的心头为之一颤。 1971年的秋天,21岁的史铁生,在轮椅上迎来了余生数千个日夜的烙印。母亲那句怯生生的“听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走走”,藏着想靠近又不敢靠近的煎熬。彼时的少年,看不见母亲门后擦拭的血迹,和深夜滴落的泪。 多年后,他终于看到北海的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高洁,紫红色的热烈而深沉。”正如母亲希望的模样。秋风拂过,原来时光从不停留,只是沉默见证轮回。 世间最痛的领悟,总是姗姗来迟。 我们总在失去后,才懂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告白。母亲偷偷准备的毛毯,反复练习的安慰词,甚至临终前那句“我那个有病的儿子……”所有笨拙的付出,都是她在生命倒计时里拼尽全力的托举。 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处“北海”。是外婆想带你去的菜市场,是父亲珍藏的邮票,是那个再也拨不通的号码。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瞬间,在某个秋日,突然被镀上金边。 今天,我们终于懂了老师当年的眼神。原来,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像一个闭环。 多年后某个瞬间的突然领悟,就是“十几岁时不经意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的时刻。 二年级读不懂“孩子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六年级解不开“人生的问题解不完”;七年级体会不到“我推你去走走”的千钧之重。直到我们成为父母,历经世事,才读懂《背影》,读懂《孔乙己》,读懂《骆驼祥子》。 教育提前为我们埋下种子,岁月才让我们醍醐灌顶。 这便是真正的“朝花夕拾”。 故地重游是刻舟求剑,因为我们都已不是当年的少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请珍惜每一个秋天的回忆,和身边那份看似寻常的牵挂。#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教育 #青春 #语文课本
00:00 / 07: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5: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这本书是史铁生深沉而真挚的自传散文,书写了生命、母爱与命运的思索。散文发表至今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作者史铁生也在2010年去世,他活了59岁,但他的文学作品和他这个人并没有消失,反而像顶流偶像一样活在我们的心中。 二十一岁,史铁生双腿瘫痪,余生被困于轮椅;三十岁患上肾病,四十七岁确诊尿毒症。命运一次次将他推入深渊,他却用笔在苦难中凿出光来。 《我与地坛》不仅关于他与这座荒芜的园子,更关于他和母亲之间无声而深沉的情感。他后来才明白,当年自己总是独自躲进地坛,其实给母亲出了一道艰难的题。母亲默默承受一切,从不阻拦,只是在他离去后久久伫立、凝望,或在夜幕降临时悄悄寻他——“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生怕惊扰了他的清静。 直到母亲猝然离世,史铁生才真正读懂她曾经的焦灼、她的脚印怎样默默重叠自己的车辙。他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这份来不及回报的爱,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也让他更坚定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地坛,他从怨愤走向觉醒,从迷茫走向救赎。他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对生命的叩问,用文字传递出超越痛苦的力量——生命虽充满艰辛,却仍有光明值得追寻。 《我与地坛》从不是一本只写给困境中的人的书,它写给每一个在生活里奔波、偶尔感到疲惫的我们。当你读完这本书,再走出门看看身边的草木、路过的行人,会突然明白:生命的美好,从来都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里;而面对苦难的勇气,也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接纳遗憾、珍惜当下开始的。这是一本值得放在枕边,在迷茫时反复翻阅的书,它会像一位老朋友,轻轻告诉你:别怕,慢慢来,生命自有其力量。#每日分享 #好书推荐 #情感治愈 #我与地坛史铁生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9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