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古文观止》打卡Day128|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读《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如见寒门士子困于仕路的急切呼告,字里行间是韩愈对“获荐入仕”的迫切期盼与“待命无果”的焦虑无措。细品这篇韩愈第二次呈给宰相的求仕书,既有“蹈水火者呼求救援”的生动譬喻,也有“时机在人不在天”的现实辩驳,尽显中唐士人“欲济天下而无门”的窘迫与“不甘穷饿而力争”的执着。 ✅ 开篇譬喻:以“水火困厄”喻处境危急 文章以“人陷水火呼求救援”为喻切入——身陷危难者,不会因施救者非亲非故便不呼救;旁观者,只要不存害人心,见人濒危便会竭力相救,核心只因“势急情悲”。韩愈借此类比自身处境:多年强学力行,却陷入“穷饿如水火”的绝境,已向宰相“大声疾呼”,如今待命十九日无果,实则是将宰相视作“可救己于困厄”的关键。这般以日常危难喻仕途困境的写法,既避了直陈求官的卑微,又将“处境危急、渴望援引”的心意说得恳切直白,为后文追问铺垫情绪。 ✅ 辩驳时机:直击“时不可为”的托词 面对“宰相知你,只是时机不当”的说法,韩愈直言这是“不知言”。他先拆穿“时机”的本质——时机从非上天注定,而是“上位者所为”:前五六年尚有布衣蒙宰相提拔,如今节度使等小官都能自举判官,身为君主敬重的宰相,怎会“不可举贤”?再引古证今:古时能从盗贼、管库中取才,自己虽为布衣,却也不比这些人逊色。这番辩驳,既戳破了“时机论”的敷衍,又以“古例”“今况”为据,证明自己“有资格被举荐”,更暗含对宰相“当为而不为”的委婉诘问,逻辑铿锵却不失分寸。 ✅ 剖白心意:尽显“求仕非为禄,而为济天下”的赤诚 韩愈在文末未避“急切”,直陈内心:虽知反复上书可能触怒宰相,却因“穷饿危急”不得不为——并非贪图禄位,而是不愿让多年所学付诸东流,更不愿“怀忧天下之心却无报国之路”。结尾“情隘辞蹙,惟少垂怜”的谦辞,与前文“据理辩驳”形成反差:既有“为自身才志争机会”的硬气,也有“寒门士子对高位者援引”的恳切。这份“不卑不亢、既急且诚”的态度,恰是他“不甘困厄、欲展抱负”的仕路初心写照。
00:00 / 06: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古文观止》打卡Day122|师说 读《师说》如闻一声振聋发聩的劝学呐喊,笔墨间满是韩愈对“从师求学”的执着与对“师道不存”的忧虑。今日细品这篇针砭时弊的短文,寥寥数百字里既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经典定义,也有“耻学于师”的世风困局,于论师、斥俗、劝学间,窥见中唐士人对“尊师重道”的坚守与对“人才培育”的深切期盼。 ✅ 开篇立论里的师道本质 “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便定下全文的核心立场——从师求学是古人治学的根本。紧接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精准剖析老师的核心价值:传递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为“师”的角色立下千古标杆。继而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层层递进,从“人皆有惑”的天性,推导“从师解惑”的必要性,这份以“天性—困惑—从师”的逻辑链开篇的笔力,为全文“倡师道、斥陋习”的论述主线奠定严谨基调。 ✅ 析俗斥弊中的师道困境 文中深挖世人“重利轻道”的从师乱象,字字皆是批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点出世人对待子女与自身“双重标准”的荒谬——为孩子择师时无比用心,轮到自己求学却以从师为耻;更道破士大夫阶层的虚伪:“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本应引领风尚的士人,却连工匠乐师“互以为师”的觉悟都没有,反而嘲笑从师者。继而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点破其可笑心态,将“师道不存”的根源,与士大夫“重地位、轻道理”的价值观紧密绑定,暗喻中唐“学术断层、学风衰败”的普遍困境。这份以“世人之谬”映“士人之陋”、以“百工之明”讽“士人之乱”的笔力,是对中唐师道崩坏现状的尖锐批判。 ✅ 结尾劝学里的师道坚守 文末以“李氏子蟠”的实例收束,更显情感的恳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借年轻学子“不拘世俗、主动从师”的行为,与前文“耻学于师”的世风形成鲜明对比,既肯定了践行“古道”者,也以“作《师说》贻之”的举动,传递出自己坚守师道、推广劝学的决心。这份于实例中藏期许的情怀,恰是韩愈“文以载道”主张与对教育传承深切关怀的生动体现——他赞的是李蟠,更是无数可能重振“尊师重道”风尚的后世学子。 需要我针对文中“师与道”这个核心关系,补充一些结合现代教育的解读吗?这样能更清晰看到这篇古
00:00 / 06: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古文观止》打卡Day128|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读《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如见寒门士子叩问朝堂的赤诚呐喊,字里行间是韩愈对“求贤若渴”的期盼与“仕路阻滞”的无奈。细品这篇第三次求仕书,既有“周公吐哺握发”的经典援引,也有“四海未安当举贤”的现实追问,尽显中唐士人“忧天下而欲仕”的执着与“有才难伸”的窘迫。 ✅ 开篇用典:以周公喻求贤本分 文章借周公“一食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典故切入——彼时天下贤才已用、奸邪已除、四海太平,周公却仍恐遗漏贤才,辜负成王托付与民心。这般“治世仍急贤”的姿态,本是高位者“承化辅理”的本分。韩愈借典故暗喻:周公治世尚如此,如今天下未及太平,当朝宰相怎能对贤才视而不见?为后文诘问埋下伏笔。 ✅ 对比诘问:直击当朝求贤缺位 韩愈以周公对照宰相:周公有圣人之才与至亲身份,功绩卓著仍急贤;宰相居辅相之位,却未做到“贤才尽举、奸邪尽除、四海无虞”。继而连抛九问,从“贤才是否尽用”到“天灾是否消失”,从“教化是否完备”到“祥瑞是否出现”,直指时政短板。再言求见之士:虽不及宰相贤德,却未必逊于手下官员,其主张也未必无益于朝廷。以“周公为镜”照“当朝不足”,既为士人发声,也为自身求仕立据。 ✅ 剖心陈词:尽显仕路赤诚 韩愈直言处境:“待命四十余日”,两次上书“志不得通”,三次登门“为阍人所辞”,却仍“不知逃遁”“不知愧止”。这份执着源于现实——如今天下一统,士人不被朝廷任用,便只能隐居山林,可心怀天下者怎安于独善其身?他坦诚“惟恐不得出大贤之门下”,非贪禄位,而是怕空有忧天下之心,无报国之路。结尾“渎冒威尊,惶恐无已”的谦辞,显其“敢直言却知礼数”的分寸,恰是“达则兼济天下”理想的鲜活写照。
00:00 / 09: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8: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古文观止》打卡Day123|进学解 读《进学解》如观一场辛辣婉转的辩难,字里行间满是韩愈对“进学”真谛的坚守,亦藏着他身处逆境时的自嘲与孤愤。今日细品这篇以“师生对话”成文的奇作,短短千余字里,既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治学箴言,也有“宰相之方”与“人才不遇”的现实叩问,于劝学、辩难、抒怀间,窥见中唐士人对“学业精进”的执着,以及对“识才用才”的深沉期盼。 ✅ 开篇劝学里的进学本质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开篇以师长讲学的场景切入,直接亮出“进学”的核心主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精准点出学业精进的根本:勤奋是精通的基石,懈怠会让学业荒废;品行养成靠深思,盲从会让德行败坏,为“进学”立下千古不移的准则。继而以“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描绘盛世景象,又以“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强调朝廷选贤任能,看似劝诸生珍惜时机、专心向学,实则为后文的辩难埋下伏笔——这份以“师长口吻”立言、以“盛世背景”衬学的笔力,让“劝学”既恳切又暗含深意,为全文“论进学、辩境遇”的主线奠定基调。 ✅ 诸生质疑中的进学困境 文中借诸生之口,道出“进学”与“境遇”的矛盾,字字皆是对现实的叩问:“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先细数先生自身“勤耕学业”的付出——诵读六经、翻阅诸子,昼夜不辍;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点明先生治学的深度——提炼要点、探究精髓,精益求精。可这样“业精行成”之人,却“位不过列庶子,禄不过廪稍”,甚至“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诸生的质疑,将“进学精进”与“仕途困顿”的反差摆上台面,更以“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的反语,暗讽朝廷“识才不明、用才不察”,道破中唐时期“有才者难遇伯乐”的普遍困境。这份以“诸生之问”代己言、以“自身境遇”映时弊的笔法,让“进学困境”的批判既委婉又尖锐,比直抒胸臆更具冲击力。 ✅ 先生辩难里的进学坚守 文末国子先生的辩难,看似自解,实则是对“进学”真谛的再次坚守。他先以“大木为杗,细木为桷”喻“人才各有其用”,指出“圣人用人,各取所长”,暗驳“有才必高位”的刻板认知;再以“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荀卿守正,大论是弘”自比,表明自己“勤治学、立言行”,并非为求仕途,而是为传承圣人之道。即便“
00:00 / 09: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古文观止》打卡Day124|圬者王承福传 读《圬者王承福传》如观一幅市井贤者的素描,笔墨间满是韩愈对“自食其力”的推崇与对“贪逸失道”的警醒。今日细品这篇以小人物见大道理的传记,寥寥数语里既有“各致其能以相生”的生存智慧,也有“食焉怠其事”的世态弊病,于述人、论理、自省间,窥见中唐士人对“本分守道”的思考与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洞察。 ✅ 开篇述人中的处世底色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开篇便以反差定调——粉刷墙壁本是卑贱辛苦的营生,王承福却做得自在满足。继而铺陈其人生轨迹:曾为兵有官勋却弃之,丧田后以镘为业三十余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付房租饭钱、余钱接济贫者,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安于本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形象。这份以“贱业”显“傲骨”、以“微行”见“本心”的写法,为后文“各致其能”的论述埋下伏笔。 ✅ 论理斥俗中的世道清醒 王承福的言谈,恰是对当时浮躁世风的当头棒喝:“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点出社会运转的核心——人人尽己所能、相互依存;更直言“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戳破“不劳而获”“贪位妄为”的虚妄。他见多了富贵之家转瞬成墟,叹其“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以自身“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的选择,对比那些“多行可愧、知不可而强为”的权贵,将“守本分”与“失正道”的后果清晰剖白。这份以“市井之言”说“世道之理”、以“亲身所见”斥“贪妄之弊”的清醒,是对中唐社会阶层失衡、价值观扭曲的深刻批判。 ✅ 结尾自省中的价值取舍 韩愈的评述,为全文增添了一层思辨厚度:“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肯定王承福安守本分的选择;却也直言“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点出其“不蓄妻子、少顾他人”的局限。但最终承认“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在“独善”与“兼济”的权衡中,认可了王承福“守道无愧”的价值。这份“先赞后评、既肯定又反思”的态度,恰是韩愈对“如何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深度思考——不求兼济天下,至少守住本心,亦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需要我针对文中“力与智”“独善与兼济”这些核心矛盾,补充结合现代职场或人生选择的解读吗?这样能更直观看到这篇古文对当下“职业选择”“人生价值”等话题的借鉴意义。
00:00 / 1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古文观止》打卡Day118|原毁 读《原毁》如观一面照见人心的明镜,笔墨间满是韩愈的犀利与悲悯。今日细品这篇针砭时弊的短文,寥寥数语里既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的修身准则,也有“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的现实批判,于对比、析因、呼告间,窥见中唐士风的颓势与文人的清醒担当。 ✅ 开篇对比里的修身标尺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开篇以古今君子的处世态度作比,先立古之君子的标杆——对自己严格周密,故能不懈修身;对他人宽容简约,故能成人之善。继而引舜与周公为例,写古之君子以圣人自勉,“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将抽象的修身要求化为具体行动;再反观今之君子,“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对己苟且、对人苛责的反差跃然纸上。这份以对比立骨、直击士风弊病的笔力,为全文“批判时弊、倡导君子之风”的论述主线埋下伏笔。 ✅ 析因论弊里的现实忧思 文中深挖今之君子失德的根源,字字皆含痛惜:“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语道破懒惰与嫉妒的病灶——怠者不愿修身,忌者害怕他人进步,二者交织便成了“责人详、待己廉”的乱象。继而以生活场景佐证:赞人良士,“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斥人非良士,“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将抽象的人性弱点化为鲜活的世态画像;更点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残酷现实,直指这种风气对士人进取之心的扼杀——这份以人性为鉴、以世态为据的笔力,是对中唐士风颓败的深刻批判。 ✅ 结尾呼告里的担当坚守 文末的反问与期许,更添沉重:“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戳破今之君子“宽己严人”的逻辑悖论,点明其本质是不尊重自己;继而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慨叹士人处境之难,满含对同道的悲悯;最终以“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收束,将对个人修身的探讨升华为对治国理政的期许,寄望掌权者能以文中道理整顿士风、教化世人。没有激烈的抨击,只以理性剖析与恳切呼告彰显立场,这份于乱象中守正道的情怀,恰是韩愈“文以载道”主张与忧世之心的生动体现。 需要我针对文中“怠与忌”这两个核心问题,补充一些结合现代生活的解读吗?这样能更清晰看到这篇古文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00:00 / 10: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