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25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12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6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
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 热带草原气候是干湿分明,玉米就生长在降雨较多的湿润季节。待到玉米成熟以后,雨水基本就结束了,干季来临了。野生玉米祖先的秸秆依然可以长时间直立于中美洲的草原上,慢慢腐烂。小小的玉米棒子依然牢牢地依附于干枯的玉米秆上,玉米种子牢牢地依附于玉米棒子上。这个玉米干枯秸秆直立过程可以坚持到下一个多雨的季节。随着雨水的到来,玉米秆倒地,玉米棒子接触到湿润的土壤,玉米种子开始生长发芽,玉米新的生命周期开始了。 现在竟然没有发现野生的玉米祖先,只发现了玉米祖先的近亲大刍草。为何如此呢?这可能与玉米祖先分布的范围比较狭窄有关,毕竟只分布在中美洲的非森林地带。玉米秆又比较高大,容易被古人发现,这导致野生的玉米被古人采摘完了。这种人类的干涉带来的物种灭绝情况很多,比如,美洲的大型食草动物大部分被印第安人祖先灭绝了。野生玉米这种高大的草本植物,被古人采摘灭绝也是很有可能的。另一方面,野生玉米生存的地方,逐渐变成了人类频繁活动的地方,这自然也不利于野生玉米祖先的繁衍生息。野生玉米祖先的灭绝,也显示玉米祖先大概率生长在中美洲的非森林地带,而不是生长在面积广阔的巴西高原上。巴西高原面积大,如果野生玉米生活于此,很有可能会有幸存的。 在中美洲地区,那时处于采摘渔猎状态的印第安人发现了草丛中直立的玉米祖先,摘取玉米棒子,获得玉米种子,成为当时人们重要的食物补充来源。这是印第安人灭绝美洲大型哺乳动物以后的必然行为。印第安人祖先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就基本灭绝了草原上的大型野生动物,此后,就开始过苦日子了。采摘食物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捕猎一些小型的动物或鱼类也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由于大型野生动物的快速灭绝,没能有机会驯化这些大型食草动物,导致印第安人没能发展出有效的畜牧业。在亚欧大陆,畜牧业的发展要早于种植业。而印第安人的发展历程中,应该是缺少有效的畜牧业,虽然也开始养殖羊驼了,但其畜牧业的重要性明显不如亚欧大陆。印第安人几乎是直接从渔猎采摘过渡到了种植业为主的时代,而没有经历中间漫长的畜牧业时代。 到九千年前,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开始有目的地种植玉米,而不再是仅仅采摘野生玉米。估计从采摘野生玉米到开始种植玉米,这个过程会有几千年的时间。最初的玉米秸秆不知道有多高,但最初的玉米棒子却较小,不到三厘米的长度,大小相当于成年男性的大拇指头。不大的玉米棒子上,总计有五六十个玉米种子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
玉米全部活杆成熟有多好?秸秆还田竟能给土壤 “加餐”,还能养出健壮玉米🌽 这片玉米田全部活杆成熟,大部分还是绿油油的,没完全失水,和干枯秸秆比起来,它的木质化程度低、碳氮比更适中,回到田里后,土壤里的微生物不用 “费劲” 就能快速分解它,用不了多久就能转化成腐殖质 —— 这可是土壤最爱的 “天然有机肥”,比人工施肥还能给土壤 “补元气”! 对土壤的好处: ✅ 改土又保肥:腐殖质能让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形成团粒结构,保水保肥能力直接提升,玉米根系能扎得更深、吸得更足;同时腐殖质还是有机质的 “优质载体”,能把土壤里的养分 “锁” 住,不让它白白流失。 ✅ 调微生态:秸秆分解时会给土壤微生物 “喂饭”,有益菌(像帮玉米固氮、解磷的菌)会大量繁殖,有害菌没了生存空间,土壤微生态一平衡,玉米根腐病、茎基腐病这些土传病害自然少了。 ✅ 促酶系优化:土壤里的酶(比如帮玉米分解氮、磷的脲酶、磷酸酶)活性会跟着提升,玉米根系分泌的抗逆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也会增多,玉米抗倒伏、抗干旱的能力更强,自身防御病害的本事也跟着涨。 这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活杆秸秆还田→土壤变肥、微生态变好→玉米根系壮、植株健康→果穗更饱满、籽粒更重→下一季秸秆还田又能养土…… 一步步下来,不仅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能双提升,土壤也会越种越肥,这才是可持续的绿色农业! 好土壤才能养出好玉米,好玉米又能养出好土壤,良性循环就这么简单!💪 #玉米秸秆还田 #土壤改良 #玉米高产优质 #农业良性循环 #金纳尔复酶助力玉米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