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门 #应天门隋唐洛阳城遗址 #天堂 #明堂 #武则天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的正南门 历史沿革 - 始建与焚毁: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隋代称则天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因过于奢华,李世民下令将其焚毁,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重建。 - 名称变迁: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唐睿宗李旦为避武则天讳,改为应天门,后又改称神龙门,之后恢复为应天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楼改称为五凤楼。 - 损毁与重修: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应天门在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被金兵烧毁。2016年10月,洛阳市启动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2019年9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特色 - 布局规模: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坐北朝南,中央为三门道的墩台,折角处有朵楼,南侧东西端为双向三出阙墩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城门东西宽130米以上。  - 建筑形制:应天门的双向三出阙形制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的最高礼制,这种建筑形制影响了西安大明宫丹凤门和北京故宫午门的建设。 历史意义 - 政治意义: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隋炀帝在此开创了万国来朝的盛况,武则天在此举行登基大典。 - 文化意义:应天门遗址出土有浅浮雕侍女纹雕刻和龙凤纹图案雕刻的石构件,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兴盛和很高的艺术造诣。 - 考古意义: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其遗址分为早、晚两期,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城市规划、建筑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