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3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5: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58: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什么是全球史观下的结构人类学? 我对于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更加突出的是人类的思想史,运用的方法主要是全球史观、结构人类学、文明比较等。我们知道,一切思想之所以产生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发生学原理。在学术研究中,有人更加重视思想发生史的软件部分,如宗教、哲学之中的个别性的思想元素,而我们更加强调的是思想发生史软件部分与硬件部分的结合—历史、哲学、逻辑的结合而形成的结构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 结构支撑着文明体的成长壮大,在很大程度上说,结构的特殊性是人类各民族文明特质之所以产生的本质原因。对于人类文明核心结构的认知,是开启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了解人类诸文明体中特定结构运动变化的特征而借以解剖特定人类文明体,正像是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解牛之道一样。在这里,我必须指出的是,结构主义必须与全球史观结合起来,才能相对正确地解读人类文明。 结构主义与全球史观同属于学术研究的方法,结构主义能够深入到微观人类学内部,而全球史观则更能从大尺度上研究宏观人类学。本书在方法论上之所以被称之为“全球史观下的结构人类学”,正是基于人类文明在结构上的整体性—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在于它的全球性,“全球史观”从概念上就决定了它的结构主义特征。如果说结构主义是全球史观在逻辑上的起点,那么,全球史观就是结构主义在逻辑上的终点。 所谓全球史观,其实就是大历史观,甚至可以说是宇宙史观。我对于人类文明的认识,是基于宇宙本体、灵魂本体、族群本体三大本体之上的,核心是系统性的制度化逻辑范式的形成过程。人类虽然已经走入太空,但人们还不能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移植到太空之中。人类文明在其历史上明显地受到了地球环境的制约,在研究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人们一般习惯立足于历史现象的解释学的思维模式 ;而在全球史观的视角之下,人们所要讨论的是挖掘历史本质的发生学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把什么为何是什么的发生领域从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广延之后,那么,这些问题一方面有了历史(从宇宙起源到当今时代)的深度,另一方面有了空间的广度(从地球上任何地区的微小空间直至全球乃至整个宇宙),二者的结合就是全球史观的理论视域。 #世界历史 #人类文明史 #人类文明 #历史 #思想史#哲学 #结构人类学#全球史观#大历史观#文明比较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