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4
00:00 / 04: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8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05
徐伟忠3周前
农业发展的关键平衡:科技、传统与哲学的融合 农业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在哲学理念、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之间找到平衡点,三者缺一不可。 哲学层面,“道法自然”是根本指导。自然在亿万年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规律,比如四季更替、物种共生,人类难以完全认知。减少盲目干预,尊重这些规律,才能避免农业陷入“反自然”的困境。例如,过去盲目推广单一种植,导致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而遵循自然规律的间作套种,既能改良土壤,又能降低病虫害风险,这正是哲学理念的实践价值。 科技层面,工业化手段是效率保障。完全脱离科技的“纯自然农法”难以持续,比如日本曾在江苏尝试无科技介入的自然农法,七八年后因效率低、无盈利难以为继。如今,无人机植保可精准施药,智能温室能调控温光水肥,气雾栽培大幅提升产量,这些科技手段让“道法自然”不再是“低效率”的代名词,而是实现了“高效化”回归。 传统层面,经验农业是重要补充。在没有化肥、农药、机械的时代,传统农业本质就是有机农法,比如通过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利用草木灰防治害虫,这些经验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但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正是现代科技让农业从“吃不饱”走向“吃得好”,否定科技就是否定进步。只有兼容并蓄,让哲学定方向、科技提效率、传统补细节,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徐伟忠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中国科学家与诺奖:莫让片面认知遮蔽发展真相 “中国科学家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因缺少自由与创造力” 的说法,实则是对中国科研发展历程与诺奖评选规律的双重误读,既忽略了中国科研的飞速进步,也曲解了诺奖背后的复杂逻辑。 从诺奖评选特性来看,其 “滞后性” 决定了当下获奖情况难以反映近期科研实力。诺奖往往表彰 decades 前的成果,如屠呦呦因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青蒿素获 2015 年诺奖。中国现代科研体系大规模建设始于改革开放后,近 20 年才迎来爆发期:量子通信 “墨子号”、FAST 天眼等成果均处于世界前沿,这些成果的价值还需时间沉淀,尚未进入诺奖评选的 “窗口期”,岂能以当下获奖数量否定科研自由与创造力? 从中国科研实践来看,自由探索的土壤正不断厚植,创造力成果早已遍地开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资助数万项基础研究项目,鼓励科研人员 “无应用导向” 的自由探索;在生命科学领域,施一公团队解析剪接体结构、颜宁团队攻克膜蛋白难题,均是在自由科研环境中诞生的世界级成果。若真缺乏自由与创造力,中国何以在 2023 年成为全球发表自然科学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何以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将诺奖数量与 “自由、创造力” 简单挂钩,本质上是陷入了 “唯奖项论” 的误区。科研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人类认知边界与解决现实问题,而非追逐奖项。中国科学家在脱贫攻坚、疾病防治、粮食安全等领域的贡献,虽未获诺奖加冕,却实实在在改善了亿万人的生活,这正是科研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最佳体现。随着中国科研生态持续优化,未来诺奖的突破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绝不能以当下的奖项数量,否定中国科研的自由与创造力。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