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
00:00 / 05: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1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2025年秋季黄淮海地区秋收因降雨偏多,需重点关注 2025年秋季,黄淮海地区(涵盖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河北南部等主产区)秋收因持续强降水引发高度关注。这场罕见的“北多南少”降水格局中,该区域成为核心受灾区——河南9月16日以来平均降水量221.4毫米,较常年偏多3.5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山东平均降水246.5毫米,偏多269%,刷新1951年历史纪录;陕西南部、山西南部等多地降水日数超20天,日照偏少5至9成,土壤过湿、局部积水的困境贯穿整个秋收季。 持续阴雨直接冲击秋收进程与作物品质。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因土壤水分饱和,农机下田困难,收获进度普遍滞后10%至15%;已收作物因阴雨无法及时晾晒,霉变、发芽风险激增,部分区域玉米霉变率超5%。更严峻的是,土壤过湿导致冬小麦播种受阻,茬口紧张,部分地块需推迟至10月下旬甚至11月初播种,可能影响来年苗情。 面对危机,多方联动展开“抢收保卫战”:河南投入20万台机械抢收,设置2900个烘干中心;山东、安徽等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发布预警,指导分类抢收;农业农村部紧急协调跨区机具支援,公布2114个烘干点信息。这些措施虽有效缓解损失,但仍难完全对冲减产风险。 黄淮海是我国小麦、玉米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秋粮1/3以上。此次秋收受阻不仅关乎当季粮食供应,更可能通过冬小麦播种延迟传导至下季。其特殊性在于,这是一场“典型气候异常”与“主产区脆弱性”的叠加——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频率增加,而黄淮海地势平缓、排涝设施历史欠账,放大了灾害影响。 关注这一区域,既是应对当前“抢收保粮”的紧迫需求,更是为长期气候适应积累经验。短期看,10月下旬天气与冬小麦适播期管理是关键;长期需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烘干能力、推广抗逆品种,方能在“北多南少”的降水新常态中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