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9
烽火余情: 陈诚与吴石家属的跨立场守护 1950年的台湾,政治阴霾密布。国民党陆军中将吴石因秘密为中共传递情报,在叛徒告密后被捕,6月10日于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留下“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的绝笔诗句。这场风波并未随他的牺牲而平息,按照当时的惯例,“匪谍”家属难逃株连,妻子王碧奎随即被投入监狱,16岁的女儿吴学成与7岁的儿子吴健成被赶出家门,瞬间沦为无依无靠的流浪儿,“吴石家属”的身份让亲友们避之不及。 就在这个家庭濒临破碎之际,时任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台湾省主席的陈诚伸出了援手。他与吴石有着深厚的渊源——两人同为保定军校三期毕业生,北伐战争时期曾并肩作战,在战壕中共享干粮、共避炮火,结下过命的情谊。尽管后来因信仰不同走上殊途,但这份旧情并未在政治漩涡中泯灭。 作为台湾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陈诚顶着“通敌”猜忌、特务机构施压等多重风险,亲自干预案件。原本被判处九年监禁的王碧奎,在他的斡旋下仅关押七个月便获释出狱,这一转折在台湾解密档案与吴石家属的回忆中均有明确印证。 出狱后的生活依旧艰难,王碧奎带着孩子住在漏风的小屋,始终处于特务监视之下。陈诚的守护并未止步,他选择以隐秘的方式持续提供帮助:通过副官为孩子们改名换姓,对外宣称是陈家远亲,安排他们进入教会学校就读,连学费与校服都一并料理妥当。得知幼子吴健成爱读书,他特意从上海捎来全套《资治通鉴》,附上“闲时翻翻,莫负光阴”的便签;每逢春节,米、油、腊肠等年货与孩子们的新鞋总会准时送到;女儿吴学成发烧时,陈诚夫人还亲手熬制雪梨汤送到床头。 这份跨越立场的关怀延续了十余年。1960年吴学成考上台湾大学,陈诚写信告诫“学问是护身符,做人要像竹子——根扎得深,腰板才硬”;1977年吴健成获美国全额奖学金,他特意谈心叮嘱“外面世界大,但记着根在哪儿”。正是这份在刀尖上的坚守,让吴石一家在绝境中得以保全,最终子女成才,王碧奎晚年赴美国安度,1994年与吴石的骨灰合葬于北京香山,墓碑“丹心在此,与山河同”的刻字,为这段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诚的义举,既是对同窗战友情的交代,更是在极端政治环境中对人性底线的坚守,如一束微光穿透历史阴霾,成为跨越立场的温情印记。 (注:经史料核查,文中“伍实”应为“吴石”,“王碧桂”应为“王碧奎”,均为史料记载中的准确姓名。) #向英雄致敬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6: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吴石将军,这位国民党“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曾是国民党军中的高级将领,但他内心却始终追求光明与进步。抗战期间,他深受共产党思想的影响,认定共产党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秘密为中共提供重要情报,成为了一名“将军级潜伏者”,代号“密使一号”。 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蔡孝乾的叛变上。作为中共台湾省工委负责人,蔡孝乾被捕后变节,供出了吴石及其情报网络。这一背叛,直接导致了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等人的被捕。 被捕后,吴石等人经历了严酷的审讯。尽管面临生死威胁,他们始终坚守信念,毫不动摇。1950年6月10日,台湾当局以“为中共从事间谍活动”的罪名,判处他们死刑。 在判决现场,吴石将军从容不迫,写下了绝笔诗:“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而朱枫则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新中国万岁!”,英勇就义。 吴石案震惊了海峡两岸,也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的篇章。这些英雄们为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故事,是对信仰和忠诚的最好诠释。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要铭记这些英雄的壮举,更要警惕背叛和叛变的危险。吴石案提醒我们,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而背叛的代价是惨痛的。#历史 #向英雄致敬 #历史珍贵影像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