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49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7: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赞先森1周前
大史观万历 很多人初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本写历史的书,却几乎不按事件铺排,而是通过几个看似无关的人物展开?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人物本不在同一舞台,却被黄仁宇放在一起剖析。其实,这正是本书的独到之处:它不是在讲“万历年间发生了什么”,而是在揭示“大历史结构”下,个人与体制的必然困境。 黄仁宇提出的 “大历史观”,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运作过于依赖“道德”与“纲常”,而缺少制度化、量化的治理工具。比如财政体制靠“清丈土地”这种古老办法,结果钱粮无法精确计算;军队靠个人将领威望维系,一旦戚继光这样的名将死去,战斗力就崩塌。官僚选拔靠“科举”,表面公平,实则僵化,培养出一批会作文的士大夫,却不懂治理的实际操作。 这种制度缺陷,在万历十五年已经显露:皇帝不愿上朝,宰辅权力有限,大臣们陷入无休止的党争。哪怕出现像张居正这样的改革者,也只能在个人意志的支撑下维持,等他一死,所有改革很快就土崩瓦解。换句话说,问题不在“人”,而在体制。 放在今天看,《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三点: 第一,个人英雄主义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一个张居正可以力挽狂澜一时,但没有制度支持,再伟大的个人也无法改变大局。 第二,社会要想进步,需要“量化管理”。黄仁宇强调用“数字”去解决问题,比如财政收入要有清晰账本,而不是依赖“清廉的官员”。这对现代治理、企业管理依旧有借鉴意义。 第三,文化观念与制度变革必须同步。如果社会思维停留在“道德高尚即能治国”,而不能接受科学化、专业化的治理,那么改革注定反复。 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并不是偶然选择这一年,而是因为在那个时间点,中国表面繁荣、实际僵化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却没有人能真正突破。它是一种象征,提醒我们反思:历史为什么会停滞,为什么会错失转型的机会? 这本书的真正深度,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是“谁当了皇帝、打了哪场仗”的故事,而是制度、文化、经济、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不仅是对明朝的认识,也是对现实的一种照鉴。#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张居正 #戚继光 #李贽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6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60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