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关中以渭河为界,分河南河北,渭河之南,一碗臊子面贯穿本地人的婚丧嫁娶,而渭河之北很多地方盛行一口香,也就是一碗面只有一口的量,胃口好的人可以一次吃几十碗。鲁人无鲜不成席,海鲜是山东人酒席不可或缺的食材,大凉山有席地而坐的酒席,朴实而厚道。粤有早茶甜点,东北有蘸酱菜,因此山东很多地方的人还是有常年生吃大葱和洋葱的习惯。不走四方不知各地民风,如若遇见了,你可以啧啧称奇,但是请不要以自己的习惯和认知对他人的生活习惯说三道四。西安有个回民街,里面有各种美食,曾经有一小伙,大摇大摆吃着肉夹馍进了清真饭店,老板让他出去,他还口出狂言骂骂咧咧,最后被几十个戴着清真特色帽子的汉子揍得不知祸福。我记得护照上面有这样一段话:“请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并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其实这段话简单理解就是入乡随俗,让你适应新的环境,而非总想环境因你而改变。不要以你的认知评判与你风俗习惯不同之人的雅与俗!其实雅与俗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大雅即俗,小俗便雅。不管你是籍籍无名之辈还是声名鹊起之仕,入乡随俗方能接地气,只有接地气才能随和平安。 前几天我在道院生火做饭的时候,有一西装革履之人在旁边一边喝茶一边说道:现在都用天然气了,你还在烧柴,不怕污染环境吗?要是引起火灾怎么办,这里的水都没消毒,茶叶也不太好,你们能不能买点好茶叶招待人?多搞点钱把房子好好修一修,这地方条件这么差能住人吗?其实我本不想搭理他,好歹来者是客,我回答道:茶是好是次都是好心人拿来的,这里不是茶馆,没有收你一分钱,你觉得茶不好,水不好可以不喝,古人烧了数千年的柴,也不曾见雾霾满天,怎么现在烧柴的人少了反而雾霾多了?这里房子是简陋了,如果你觉得太过寒酸,可以大发善心出资重建。他听完不做声就离开了。 每一个地域浮光掠影的角落都是亘古以来民风民情的惯性,当你每过一处都能让自己融入当地的生活,自己心便会静一些,柔软香甜的早晨,新奇举起左手,回忆举起右手,红尘中每张脸都是一首诗,每一处异域风情都是一幅画,天下八方,皆如诗如画,何来高下之别呢? 姜太公垂钓渭水,也曾吃过西府的臊子面,张载继往圣绝学,也饮这卤汤长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坚持你的习惯那是个性,贬低他乡风俗,便是欠缺认知,古人说;祸从口出,语言是一门艺术,没有说话的天赋,沉默便是你最强大的护盾。 #抖加热点小助手 #我的乡村生活 #农村生活 #农村宴席 #记录真实生活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5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告诉我,村里的鼓调名为猴儿翻天宫(大闹天宫),特点是鼓点紧凑,节奏快,没有人知道这个鼓调是何时被谁所创,关中的鼓调繁杂,每个村都不一样,以前逢年过节,村里与其他村子对鼓却从未输过,平时敲鼓用的鼓槌细小,与其他村子战鼓之时,那就是很大的鼓配的大鼓槌,鼓手要年轻力壮的熟手,如果能把对方敲乱了阵脚,是非常有荣誉感的,那年月敲锣鼓是没有工钱的,老秦人拼的就是不服输的精神。 后来村里成立了竹马会每逢年底,10—16岁的少年就会排练竹马,在我十岁时,就开始跑竹马了,那年月十里八乡都是一大群人靠走,临近的村子都知道我们村的竹马跑的好,一些单位和富户会花钱请去表演,在场地表演完再去单位或者富户家里转一圈,图个吉利喜庆,大孩子们的脸谱都是黑虎灵官之类的威猛妆容,而我那时候一直都是小生脸谱,后来上了初中,排练的时间影响上学,我就再没参加,此后竹马会解散。 跑竹马的那三年我最小最矮,总是在竹马队的最后一个,身背靠旗,手拿花棍鞭,出场时,村里一位大哥拿着火把,等我刚跑过就抓一把黄香夹杂着草糠对着我身后抛出一串两米长的火蛇,结束的时候我在最后,最后的马称为野马,要多跑一到三圈,最后的曲调也极为紧凑有力,在数百人围观的圈子里我还要一个人跑三圈。可是当我最后跑的那三圈迎来大量掌声的时候,我觉得再累都值了。那时候似乎不知道累,表演完都是深夜了,回家途中总有人点燃邻村的柴草垛,一时间火光冲天,人声鼎沸。回家以后卸妆都是菜油洗脸,(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卸妆油)我也不知道脸上涂的那种东西是什么玩意,反正用水是洗不掉的。每天晚上乡亲们每人会得到几根麻花,仅此而已,竹马会赚的钱都置办了锣鼓家伙事,以及新竹马和其他事物。 后来的孩子们没见过跑竹马是什么样,也永远没有机会了,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懒了,大冬天谁还会在室外排练,现在的孩子都金贵了,训练表演途中摔一点伤可能都会引发不愉快的是非,东奔西走演出,又没钱可赚,所以越往后走越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活动了。 敲打锣鼓的乡亲们一年比一年少,曾经的老少小伙都成了老年人,白发苍苍,我想终究有一天,这样的鼓调,这样的风气会消失殆尽,十几岁的孩子们在家里玩着王者和其他游戏,还会有谁去传承老秦人一代代传承的风俗习惯?或许大家生活都好了,也都更功利了,却永远失去了曾经的那种无所畏惧不服输的快乐。 #抖加小助手 #记录真实生活 #我的乡村生活 #精彩片段 #传承文化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0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