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朱安 1947年6月29日,鲁迅的原配妻子朱安在北京家中病逝。临终前,她留下遗嘱,所有遗产归周海婴,希望周海婴能来为自己送终。可周海婴只拿了遗产,却没有来送朱安最后一程! 朱安是个悲剧人物,她的一生都在被别人推着走,孤独的来,孤独的离开,没人在意她的喜怒和去留。 朱安,出生于绍兴一户商人家庭,4岁那年被裹足,父母又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让她读书,但是会做针线活、烹饪技术也尚佳,脾气温和,从不与人顶嘴。 1899年,21岁的朱安在父母的做主下,跟小3岁的鲁迅订婚,那时候的鲁迅忙于学业,两人并未见面,只不过鲁迅的母亲很喜欢朱安,觉得她会是个好儿媳。 面对母亲给找的未婚妻,鲁迅并未反抗,只是让母亲告诉朱安,若想与他成婚,必须放足,并读书认字。 这两个条件可难坏了朱家人,朱安都已经成年了,小脚早已成型,放不放足没啥区别了,至于读书,朱安也只是断断续续认了一些简单的字,跟出口成章的鲁迅根本没法比。 如果,鲁迅直接拒绝这门亲事,也许朱安可以找到一位认可她的夫婿,幸福一生。 偏偏鲁迅为了不让母亲生气,被动的接受了这门婚事,按部就班的拜堂成亲,走完了所有繁杂的程序,甚至还陪朱安三天回门。 可洞房花烛夜,他不跟朱安同房,婚后第四天,便带着弟弟周作人返回日本留学。 鲁迅多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学成回国后,鲁迅也不回家,而是一门心思的忙事业,朱安则一直在绍兴伺候婆婆,就这样过了13年。 直到1919年,周家落败,绍兴老屋被卖,鲁迅才回到绍兴,办理相关手续,并把母亲、妻子,和弟弟周建人一家,带到了北京。 鲁迅买下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外院是鲁迅自己住,中院是母亲和朱安住,里院一排正房是周作人和周建人两家分住。 即便团聚在一起,鲁迅也绝不跟朱安多说半句话,甚至于连脏衣服都放在固定的位置,让朱安自取。 为了讨鲁迅欢心,朱安读书、识字、看报,可并没有什么用。 1923年夏,鲁迅和周作人反目,鲁迅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准备搬出去,他问朱安:“你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我搬家?” 如此,此时朱安想回娘家,鲁迅便会跟她离婚,可对传统的朱安来说,一辈子只能嫁给一人,她离了婚会受到别人的鄙夷和唾弃,所以,朱安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5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1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22
00:00 / 0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6
朱安(1878年—1947年),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的原配夫人。她出生于一个传统士绅家庭,父亲朱耀庭是当地商人。朱安自幼接受传统教育,裹小脚,性格温顺,深受封建礼教影响。 ### 婚姻背景 1901年,鲁迅母亲鲁瑞为长子包办婚姻,选中朱安。鲁迅曾试图提出让朱安放足、读书的要求,但未被接受。1906年,鲁迅被母亲以病重为由骗回绍兴完婚。婚礼按旧式习俗进行,鲁迅在婚后第四天便离家返回日本,此后与朱安长期分居。 ### 婚后生活 朱安婚后始终恪守传统妇道,悉心侍奉婆婆鲁瑞,长期留守绍兴周家老宅。鲁迅虽对她无感情,但始终承担其生活费用。朱安曾随鲁迅迁居北京,但仍分室而居,形同陌路。她曾哀叹:“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 晚年境遇 鲁迅1936年逝世后,朱安生活陷入困境,一度欲出售鲁迅藏书维持生计,经许广平等友人劝阻后作罢。晚年依靠鲁迅挚友许广平及周作人接济度日。1947年病逝于北京,葬于西直门外保福寺,无子女。 ### 历史评价 朱安被视为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典型牺牲品。她一生困守旧式家庭伦理,与鲁迅思想隔阂深重。其悲剧命运常被作为新旧文化冲突的注脚,反映了传统女性在时代变革中的困境。近年学界对其生平研究增多,逐渐关注其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体验。 注:朱安与鲁迅的婚姻关系存续41年,但始终未建立实质夫妻关系。鲁迅曾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段婚姻深刻影响了鲁迅的婚恋观,成为其批判封建礼教的重要现实依据。
00:00 / 08: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