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8: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0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6: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9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7: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8: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6: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山鬼6月前
我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祖父苏序喜好读书、作诗,父亲苏洵虽早年不喜读书,却在二十七岁后发愤图强,终成一代古文名家,母亲程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八岁时,我在眉山天庆观北极院跟随道士张易简读书,三年后,父亲将我和弟弟苏辙送到眉山城西寿昌院,跟随州学教授刘微之继续求学。少年时代,我主要研读儒家经典,同时,受家庭崇佛信道氛围的影响,我也开始接触佛、道著作,为日后的思想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嘉祐元年,我和苏辙随父亲进京应试。次年,在礼部考试中,我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力赞赏。可惜,欧阳公误以为这是他弟子曾巩的文章,为避嫌将我列为第二名。在随后的礼部复试中,我凭借 “春秋对义” 夺得第一。三月殿试,我和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一时间,文名传遍京师。然而,同年五月,母亲程氏在家中病逝,我们父子三人匆忙回乡奔丧,在眉山为母亲守孝。守孝期间,我常与亲朋往来,还曾拜访镇守成都的龙图阁学士王素,并上书提出蓄兵、赋民等问题。 嘉祐四年,守孝期满,我们再次奔赴京城。沿途,我们乘船沿岷江、长江而下,出三峡后改走陆路,一路饱览壮丽山河,写下不少诗文。到京后,我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但我并未赴任,而是准备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嘉祐六年,我以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考入第三等,这实际上是制科的最高等级。不久,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赴任途中,苏辙送我到郑州,我们在西门外依依惜别。 在凤翔任职期间,我多次游历当地的历史古迹,写下《凤翔八观》,记录所见的文物遗迹。我还多次到各县 “减决囚犯”,并将经历写信告知苏辙。遇到旱灾时,我前往磻溪、阳平、斜谷等地祈雨,写下《喜雨亭记》。看到当地百姓因 “衙前之役” 和官榷制度生活困苦,我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修改运送竹木的规定,主张 “官榷与民”,还上书请求免除无力偿还债务者的债务,以缓解民间疾苦。 治平二年,我解任还朝,任殿中丞差判登闻鼓院。宋英宗早就听闻我的文名,想将我召入翰林院,委以知制诰或修起居注之职,却遭到宰相韩琦的反对。韩琦认为我尚年轻,应循序渐进,先参加馆阁考试。我听从安排,参加考试后获三等评价,授直史馆。但命运似乎总爱捉弄我,五月,妻子王弗去世,次年四月,父亲苏洵也在京师病逝。我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