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4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2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6: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觉是什么?接触过佛学的朋友们都知道,“佛陀”是一个音译词,其本意为“觉悟者”,也就是证悟了觉性的人。所谓“觉”,即是觉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自具足的自性”。前文曾提到,自性本空,因此觉性同样是空。这里的“空”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虚空,而是真空。虚空本身仍是一种存在,类似于物质等色尘,可以理解为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物。现代物理学也已证实,空间与物质具有共生关系,因此“色空不二”。 既然觉性本自具足,为何还需要证悟?原因在于,我们日常所习惯的“觉”,并非纯粹的觉,而是被“识性”所遮蔽的觉。识性如同原本万里无云的晴空中生起的云朵,虽然它本身也属于觉性的一部分,却像云层遮蔽阳光一般,使我们迷失了觉的本性。我们习惯于识性的分别与攀援,而忽略了那个真正的自己——觉性。 觉性虽是真空,却能幻化出种种妙用,体现为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觉触、意能知法——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六种感知能力。但与之不同的是,我们身体的感知往往掺杂了识性的作用。举例来说,当你身处屋内,突然听到门外有人呼喊,在声音入耳的那一刹那,是觉性感知到了声音;随后你意识到那声音在呼唤你的名字,而非其他内容,并判断出呼喊者是你的父母——这一过程便是识性在起作用。由于两者间隔极短,一般人很难觉察其中的区别。当然,严格来说,最初那一刹那的“觉”也已有识性的参与,否则连声音本身也无法被感知。不过,这最初生起的识性,是六根存在所必然产生的反应。若想彻底超越识性,只能通过某些特定的修行方法,达到所谓的“六根脱落”。 我们往往被识性分别之后的内容所牵引,进而产生种种反应。例如,若父母喊你去享用大餐,你可能欣喜不已;若是喊你做家务,或许会心生不悦。他人辱骂你,你会愤怒;受到赞美,则感到欢喜。这些情绪反应,都是对声音内容的分别与执著。而那个能够“听”到声音的觉性,才是真正的你。#心中有佛福自来 #创作者服务中心 #创作灵感 #禅修 #觉悟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1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1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