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6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
00:00 / 3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2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89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0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九十年代军营里的“城乡分野”:两代兵的不同归途】 九十年代的军营,像一块棱角分明的棱镜,将男女兵的命运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光彩。彼时的女兵名额,攥在手里像稀缺的粮票,每年一个县城就那么零星几个女兵,能穿上军装的姑娘,十有八九来自城市干部家庭。她们的军营路似乎早被铺就:要么钻进窗明几净的话务室,指尖在交换机上跳着轻快的舞,把“喂,您好”的声音送向远方;要么走进文工团的排练厅,伴着军乐排练舞蹈、演唱军歌,舞台上的灯光总为她们亮着。 这些女兵不用像男兵那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不用扛着钢枪在边境线上顶风冒雪。她们的军营生活,多的是纸笔、乐谱和温柔的电波,少的是泥土、汗水和凛冽的寒风。更让人羡慕的是,等到复原那天,她们几乎都能捧着“铁饭碗”回家——父母所在的机关单位、当地的事业单位早留好了位置,从军营到办公室的过渡,平顺得像走在家门口的石板路。 而男兵的世界,是另一番景象。队伍里多半以上是农村兵,他们背着铺盖卷从田埂上走来,裤脚还沾着家乡的泥土。训练场上,最能吃苦的是他们,扛着原木跑五公里不喊累;边防线上,最能熬的也是他们,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站哨,睫毛结了冰也不敢眨眼睛。可军营的“滤镜”对他们格外苛刻,若没立过功、没转成志愿兵,等到退伍那天,手里攥着的只有一张退伍证。 “哪里来,回哪里去”,这句轻飘飘的话,成了很多农村兵的归宿。他们回到熟悉的村庄,把在部队练就的过硬本领,重新用在田地里、工地上。有的扛起锄头种庄稼,有的跟着同乡去城里打工,曾经在军营里喊出的“保家卫国”的口号,渐渐变成了“撑起家里一片天”的踏实。他们从不抱怨,只是偶尔在整理旧物时,摸出泛黄的军装照,才会想起那年在军营里,和战友们一起看的星星,比家乡的更亮些。 如今再回望那个年代,不是要苛责命运的不公,而是要记得:那些在话务室里传递温暖的女兵,那些在田埂上续写人生的男兵,都曾用青春守护过同一片国土。只是时代的浪潮里,有人乘着船顺流而下,有人踩着石头趟水前行,不同的归途里,藏着的都是同样滚烫的赤子心。#旧时光老照片 #致逝去的青春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2
00:00 / 35: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3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