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
和 AI 相爱,会少受点伤吗? 最近在看《无答案之书》第四期,王小伟教授访谈了几位和 AI 建立“亲密关系”的年轻人。 他是对⼈与 AI 关系持怀疑态度的哲学学者,不相信人能与 AI 恋爱。 这期节目真实呈现了小伟教授与几位受访者之间的“观点交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面对哭泣的女孩诗予,小伟教授有些不知所措。 她顺势指出:“你看你现在不知道说什么对吧?但 AI 不会。它不会害怕我的情绪,不会移开视线,也不会说不出话来。”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哪怕是在怀疑者面前,AI 也已经完成了一次情绪上的胜出。 看完后,我有很多感触。 我第一次认识小伟教授,是和他一起上知乎的一个线下论坛。他讲加缪的西西弗斯——“每天推石头上山、石头又滚下去”的意象让我印象特别深。 人的意义感不是轻易获得的,而是从那些重复却不放弃的过程中慢慢累积。 我们之所以从真实人类关系中获得意义,是因为它不确定、会受挫、需要你付出;而 AI 的“永远顺从”,其实是一种对复杂人性体验的简化。 当时我回应他的观点,讲了另一种角度: 意义感或许不止来自“不断受挫后的成长”,也可能来自“在情绪匮乏中先被接住”。 我说,现在的情感资源是极度不平衡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被倾听、被理解、被好好对话的机会。 AI 的情感陪伴功能,也许无法提供深度,但它提供了结构性的稳定:它总在、总回、总不厌烦你。 或许 AI 还无法缩小财富差距,但它正在缩小人们获得“情绪资源”的差距。 >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情绪平权。 这背后当然藏着一些危险:它让人误以为亲密关系可以没有成本,让人把“被回应”与“被理解”混为一谈。 但同时,它也暴露了现代人情感生活的某种真实困境:我们太久没有被耐心地听、认真地接住了。 有人说「和 AI 谈恋爱」是情感的退化。 但我也想问:那些一味冷静、逃避承诺、拒绝沟通的人类伴侣,真的更好吗? 所以我对 AI 恋爱这件事的态度,一直是开放的、但不轻率的。 它既不是未来的洪水猛兽,也不是亲密关系的终极替代。 它只是让我们意识到——在今天这个时代,真正能好好爱人的人,其实已经很稀有了。 它可能只是一个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什么是“真实的爱”,以及,谁来给出那个定义? “真实的爱”也许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最近体验过某种类似的“AI亲密感”,你觉得它算吗? #AI[话题]# #无答案之书[话题
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4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